裨增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增加。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小人愚而善畏,欲信其説,类復裨增。”
引证解释
⒈ 增加。
引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小人愚而善畏,欲信其説,类復裨增。”
裨增的网络释义
裨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bì
动词
(1) 弥补;补助
裨,接益也。——《说文》
若以同裨同。——《国语·郑语》。注:“益也。”
裨辅先君、裨诸侯之阙。——《国语·晋语》。注:“补也。”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裨正(裨补匡正);裨益(补益;益处)
(3) 另见
pí
名词
(1) (形声。从衣,卑声。本义: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 同本义
裨,衣别也。——《说文》
侯氏裨冕。——《仪礼·觐礼》。注:“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
裨冕鴵搢笏。——《礼记·乐记》。注:“衣衮之属也。”
裨冕以朝。——《礼记·玉藻》
(2) 又如:裨衣(古代帝王所穿的次等礼服;又诸侯的礼服也叫裨衣);裨冕(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对而言)
形容词
(1) 副佐
豫州授以裨师。——《文选·为袁绍檄》
(2) 又如:裨师(一部分军队。即偏师);裨附(裨辅。辅佐);裨赞(辅助);裨属(佐属);裨将军(副将军)
(3) 引申为小
于是有裨海王不之。——《史记·孟荀传》
得右贤裨王十余人。——《汉书·卫青传》
(4) 又如:裨王(汉时称匈奴的小王);裨海(小海);裨贩(小贩)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i1 pi1 [台湾四县腔] bi1 [客英字典] bi1 pi1 [海陆丰腔] bi1 [宝安腔] b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pi2
◎ 潮州话:b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卑 | 府移 | 幫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pje/pie | pʰie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土,曾声。字本作“曾”。本义:增多)
(2) 同本义
增,益也。——《说文》
增,加也。——《广雅·释诂一》
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荀子·法行》
残高增下。——《淮南子·本经》
山不加增。——《列子·汤问》
增脚气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增损。——蔡元培《图画》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增年(加寿;年龄增加);增增(众多的样子);增奉(增加俸禄);增拓(增加,扩充);增息(谓增多人丁);增累(增加,累积);增损(增加或减少);增广(增加,扩大);增置(增添,添设);增防(增强防守)
(4) 通“憎”。厌恶
帝式是增。——《墨子·非命下》。毕沅云:“增、憎字通。”
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 懿子极言之罪,何哉?——《论衡》
(5) 扩大
增其旧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夸大,夸张
患言事增其实。——王充《论衡》
副词
(1) 高
夫鸢鹊遭害,则仁鸟增逝——班固《汉书》
(2) 更加 。如:增伤(更加悲伤);增欷(更加悲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en5 zen1 [海陆丰腔] zen1 zen5 [客英字典] zen1 [东莞腔] zen1 [客语拼音字汇] zen1 [宝安腔] zen1 [沙头角腔] zien1 [陆丰腔] zen1 [台湾四县腔] zen1 ze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增 | 作滕 | 精 | 登開 | 平聲 | 蒸 | 開口一等 | 登 | 曾 | cong/zong | tsə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