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

là rǎn [la ran]
繁体 蠟染
注音 ㄌㄚˋ ㄖㄢ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蜡染 làrǎn

(1)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wax printing;batik

词语解释

  1. 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可能 汉 代已有, 唐 代始盛行。

引证解释

⒈ 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可能汉代已有, 唐代始盛行。

蜡染的国语词典

一种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利用蜡的防染性,而使布料染上不均匀,且具有独特趣味花纹的染色法。主要是以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花样,再浸入以蓝色为主的靛缸,后用水将蜡煮脱,所绘花纹即现。多用于饰染衣裙、被毯、被单等。起源于汉代,唐代始盛行,今仍在西南苗、傜及马来西亚等地流行。

蜡染的网络释义

蜡染

  •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 蜡染造句

    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代三大纺染技术之一。
    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内,陈列有清代皇家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
    泰国生活用品联合会秘书长吉拉布表示,很多村镇的泰国农民雕刻或蜡染技术很精湛,但对于造型、颜色等时尚审美品味不够。
    有着“东方第一染”美誉的丹寨苗族蜡染构图丰满,想象丰富,形态夸张,图案古朴。
    要想做蜡染织物,你必须用腊压印出一张设计图。
    生活在贵州黔南地区的布依族,古代称作“仲家”,并以他们生产的“仲家布”和“蜡染”著称于世。
    信插采用传统装饰纹样,是正宗的蜡染。
    蜡染服装,返璞归真,展现传统服装的风貌。
    在跳月场上或是在结婚仪式上,蜡染服饰及工艺明显地标志着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聪明伶俐。
    绘制蜡染图一般用的是铁硬的“蜡刀”,而枫香染用的是柔软的毛笔,枫香染是全手工活,就是一个技艺成熟的人,做一件枫香染,也需要十天。
    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蜡染技术。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
    因此,排倒莫等这一带的苗族女性,从六七十岁的老媪到十一二岁的少女都能做蜡染。
    工艺上有提花、印花、喷绘、刺绣和蜡染等。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即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
    苗族的手工艺品名扬海内外,尤以刺绣,织绵,蜡染,剪纸出名。
    公司主要产品为全棉蜡染印花布。
    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的蜡染,而今更为流行,且图案、花样、品种都有很大发展。
    兴之所至,有的游客还拿起了蜡刀尝试亲手制作蜡染。
    洪福远胜诉后,贵州省安顺市蜡染协会特意用蜡染工艺制作了一面锦旗,上面写有“蜡艺振兴惠黔中,法剑维权泽四海”,感谢朝阳法院对传统艺术的保护。

    汉字详情

    là,zhà [la,zha]
    部首: 603
    笔画: 14
    五笔: JAJG
    五行:
    仓颉: LITA
    四角: 541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 liè)声。本义: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如:蜂蜡)

    (2) 动物、矿物或植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能燃能熔,不溶于水,是一羟基醇或固醇的脂肪酸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3) 又如:蜡圆(蜡丸);蜡弹(蜡丸,用蜡封裹的密件);蜡查(蜡埚,蜡滓。白蜡(虫蜡)或黄蜡(蜂蜡)的渣滓)

    (4) 蜡烛的简称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 又如:蜡火(蜡烛火);蜡烟(蜡烛的烟);蜡红(烛花);蜡香(蜡烛燃点时产生的气味);蜡光(烛光)

    动词

    (1) 用蜡涂抹 。如:蜡引(涂蜡于纸张或布帛上,以防水湿);蜡本(用蜡涂绢上,所临摹的画本);蜡纸(表面涂蜡的纸)

    (2) 另见 zhà

    zhà

    动词

    (1) 古代祭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性》

    (2) 又如:蜡腊(岁终祭祀);蜡坛(蜡祭之坛);蜡宾(年终祭祀的助祭人);蜡索(犹蜡祭);蜡祠(蜡祭用的祠堂);蜡宫(供蜡祭用的宫室);蜡月(指周历十二月);蜡日(年终蜡祭八神之日);蜡祭(祭名。年终合祭万物之神)

    (3) 另见

    英文翻译

    wax; candle; waxy, glazed; maggot; as a non-simplified form sometimes used as an equivalent to U+410D (?), meaning imperial harvest

    方言集汇

    ◎ 粤语:caa3 caai3 zaa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5 lap8 [梅县腔] za5 [台湾四县腔] za5 lap8 [客英字典] lap8 [宝安腔] za5 | lap8 [客语拼音字汇] lab6 za4
    ◎ 潮州话:la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七慮去聲開口三等tsʰĭochioh/civh
    rǎn [ran]
    部首: 420
    笔画: 9
    五笔: IV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END
    四角: 34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

    (2) 同本义

    染,以缯为色也。——《说文》

    掌染草。——《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3) 又如:染博士(染色的工匠);染服(僧侣所穿的缁衣。因缁衣由黑色染成,故称);染户(操染色业的人家);染茜(染成大红色);染采(将织物染成彩色);染事(染色的事务);染网(用牲畜血等染网);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

    (4) 传染,感染

    此所以染者众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染疾(患病);染渍(感染,传染);染惹(感染,沾上);染恙(染病,传染);染薰(沾染香气);染上了流感

    (6) 渲染 。如:染写(渲染描绘);染渲(用水墨或淡彩烘染画面);染画(绘画);染削(润色削减);染翰(以笔蘸墨);染毫(濡墨挥笔)

    (7) 熏染;影响

    舜染于 许由、 伯阳。——《吕氏春秋·当染》

    渐染砥砺,几乎道真。——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8) 又如:染尚(濡染崇尚);染化(薰陶教化);染神乱志(思想受到迷惑扰乱);染风习俗(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染丝之变(比喻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染惑(外物的影响和迷惑);染上不良习惯;染习(习染)

    (9) 污染,沾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颐《爱莲说》

    (10) 又如:染染手儿(沾点光);染戕(血染戈矛);染洁(操行受到污染);染痘

    (11) 落笔 。如:染毫(染翰。沾笔书写)

    (12) 连累;牵连 。如:染逮(沾污连累);染涉(参与,涉足);染累(染逮。牵连,连累);染惹(沾染;牵扯)

    名词

    豆豉酱

    于是具染而已。——《吕氏春秋》。高诱注:“染,豉酱也。”

    英文翻译

    dye; be contagious; infect

    方言集汇

    ◎ 粤语:jim5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m5 [宝安腔] ngiam3 [东莞腔] ngiam3 [海陆丰腔] ngiam6 [客英字典] ngiam3 ngiam5 [陆丰腔] gniam6 [客语拼音字汇] ngiam4 [台湾四县腔] ngi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十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琰鹽A上聲開口三等鹽Anʑĭɛmnjemx/r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