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章

bì zhāng [ bi zhang]
注音 ㄅ一ˋ ㄓㄤ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臂章 bìzhāng

(1) 佩带在衣袖上表明身分等的标志

armband;armlet;brassard;arm badge;shoulder emblem(patch)

词语解释

  1. 佩带在左袖上臂部分,用以表示身分或职务的标志。

    艾青 《抬》诗:“这是一个服务队的队员,灰色的制服上还挂得有他的臂章。”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 李阿虎 忽然想起口袋里的臂章,他连忙把臂章掏出来,穿戴到左臂上。”

引证解释

⒈ 佩带在左袖上臂部分,用以表示身分或职务的标志。

艾青《抬》诗:“这是一个服务队的队员,灰色的制服上还挂得有他的臂章。”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李阿虎忽然想起口袋里的臂章,他连忙把臂章掏出来,穿戴到左臂上。”

臂章的国语词典

佩带在袖子上臂部分,以表示身分、职务的标志,常见于军、警、机关、学校等单位的人员。

臂章的网络释义

臂章

  • 臂章(shoulder patch)是警察、军人及个别职业等佩带在外衣衣袖上臂部位,表示身份、勤务等信息的标志。一般佩带在左臂,形状有盾形、长方形、菱形等,一般为电脑刺绣制品。套在袖子上的长方形臂章亦称袖章或袖标。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以臂章为识别军种的重要标志。
  • 臂章的翻译

    英语: armband, armlet, shoulder emblem
    法语: brassard

    臂章造句

    特别空勤团的队员们的戴哔叽的贝雷帽,佩戴着带翼短剑的臂章。
    明天晚上,米兰将士将带臂章纪念这位伟大的足球运动员。
    每种又分大小两类,共十二级,臂章钉在方圆三寸的粗毛布上,悬挂在臂前。
    武装党卫队的野战服臂章为黑色布制长方形,人造丝机绣金色或墨绿色的符号,缝缀在野战服的两臂。
    帽徽,领徽,等级勋章,姓名牌,军种章,臂章等。
    当时因为有人刚好带着望远镜,所以清晰地看到该男子身上的警服肩章、臂章都很齐全,其肩章显示为“两杠三星”。
    每支曲棍球队都必须有一位场上队长,队长必须带有臂章。
    除了配戴臂章外,违纪的警员将被另一名警员监视一整天。
    军人佩戴徽章和臂章表明其军衔。
    据称,现在大部分军品店都只出售配套的类似军服或特警服装、头盔、臂章等物品,只有玩家才知道可以找谁买到仿真枪。
    一个左臂戴万字臂章、腰间挎枪的一等兵从雨中走进来。
    彭帕恰泛上校说他希望臂章促使警方振奋起来。
    乘警长老屈冲着他们的热情,给他们戴上治安联防臂章,收为联防队员。
    苑金函得以不死,而苏克己与队员数人被俘,中国红十字会的臂章被强行攫去,并被令跪地。
    旅游团的领队将在胳膊上佩戴红色臂章。
    可根据不同国家加工相对应的臂章和帽徽。
    周五,义大利人已确定将成为麦克拉伦的接班人,而部份媒体报导英格兰后卫特里很可能失去他的队长臂章。
    一个在尼罗岛上的年轻人组织扯了床单做成臂章,说那是士兵们让他们戴的。
    全副武装的年轻人佩戴绿色臂章表达对卡扎菲的支持,他们在城里的许多街道内设立检查站点,要求停车并一一搜查。
    很快我们就注意到很多年轻人戴着臂章,得知他们就是红卫兵。

    汉字详情

    bì,bei [bi,bei]
    部首: 444
    笔画: 17
    五笔: NKUE
    五行:
    吉凶:
    仓颉: SJB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bei

    (1) ——见“胳臂”( gēbei)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2) 胳臂

    臂,手上也。——《说文》

    肱谓之臂。——《广雅·释亲》

    肩臂。——《仪礼·少牢礼》。注:“肱骨。”

    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臂缚(古时缚在两臂以抵御兵刃的铠甲。也称“臂手”);臂纱(缠手臂的纱布)

    (4) 动物的前肢

    滑水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山海经·北山经》。注:“前脚也。”

    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5) 又如:长臂猿;螳臂当车;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6) 器械伸长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帮等。如:悬臂,弩臂;支持墙架的金属臂

    (7) 一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如:银河的旋臂

    动词

    (1) 放在胳膊上 。如:臂鹰(使鹰停在手臂上。即架鹰。引申为打猎)

    (2) 另见 bei

    英文翻译

    arm

    方言集汇

    ◎ 粤语:be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3 [陆丰腔] bi3 pi6 [海陆丰腔] bi3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3 [客英字典] bi3 [梅县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4 [宝安腔] bi3
    ◎ 潮州话:b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卑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pjeh/piehpĭe
    zhāng [zhang]
    部首: 507
    笔画: 11
    五笔: U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TAJ
    四角: 00406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良陽開平聲開口三等cjang/tjangtɕĭ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