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搁

bì gē [ bi ge]
繁体 臂擱
注音 ㄅ一ˋ ㄍㄜ

词语释义

亦作'臂阁'。 俗称手枕。用毛笔书写时用以搁置腕臂者。

词语解释

  1. 亦作“ 臂阁 ”。俗称手枕。用毛笔书写时用以搁置腕臂者。

    清 刘銮 《五石瓠·濮仲谦江千里》:“ 苏州 濮仲谦 水磨竹器,如扇骨、酒杯、笔筒、臂搁之类,妙絶一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又余在 乌鲁木齐 时,见故大学士 温公 有玉一片,如掌大,可作臂阁。”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雕工》:“余尝见 士元 製一象牙臂搁,刻十八罗汉渡海图。”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臂阁”。俗称手枕。用毛笔书写时用以搁置腕臂者。

清刘銮《五石瓠·濮仲谦江千里》:“苏州濮仲谦水磨竹器,如扇骨、酒杯、笔筒、臂搁之类,妙絶一时。”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又余在乌鲁木齐时,见故大学士温公有玉一片,如掌大,可作臂阁。”
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雕工》:“余尝见士元製一象牙臂搁,刻十八罗汉渡海图。”

臂搁的国语词典

古时的一种文房用具,在书写时用来支撑手肘,避免手肘与墨渍相触而污损纸面。

臂搁的网络释义

臂搁

  • 臂搁是古代中国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
  • 汉字详情

    bì,bei [bi,bei]
    部首: 444
    笔画: 17
    五笔: NKUE
    五行:
    吉凶:
    仓颉: SJB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bei

    (1) ——见“胳臂”( gēbei)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2) 胳臂

    臂,手上也。——《说文》

    肱谓之臂。——《广雅·释亲》

    肩臂。——《仪礼·少牢礼》。注:“肱骨。”

    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臂缚(古时缚在两臂以抵御兵刃的铠甲。也称“臂手”);臂纱(缠手臂的纱布)

    (4) 动物的前肢

    滑水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山海经·北山经》。注:“前脚也。”

    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5) 又如:长臂猿;螳臂当车;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6) 器械伸长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帮等。如:悬臂,弩臂;支持墙架的金属臂

    (7) 一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如:银河的旋臂

    动词

    (1) 放在胳膊上 。如:臂鹰(使鹰停在手臂上。即架鹰。引申为打猎)

    (2) 另见 bei

    英文翻译

    arm

    方言集汇

    ◎ 粤语:be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3 [陆丰腔] bi3 pi6 [海陆丰腔] bi3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3 [客英字典] bi3 [梅县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4 [宝安腔] bi3
    ◎ 潮州话:b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卑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pjeh/piehpĭe
    gē,gé [ge]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UTK
    五行:
    仓颉: QLSR
    四角: 570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阁声。本义:放,放置)

    (2) 同本义

    况且我又年轻,不压人,怨不得不把我搁在眼里。——《红楼梦》

    (3) 又如:搁手(放开手,作罢);搁开(放下,放开);再搁点糖

    (4) 停顿;耽搁

    原来这一向因凤姐病了, 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许多杂事,竟将诗社搁起。——《红楼梦》七十回

    (5) 又如:延搁(拖延耽搁);这事搁一搁再说;搁煞(方言。谓搁置不周转或不流通;耽搁);搁误(耽误)

    (6) 另见

    动词

    (1) 经受,承受

    不过是脸软心慈,搁不住人求两句罢了。——《红楼梦》十六回

    再结实的身子骨儿,搁得住这么折腾吗?

    (2) 又如:搁栅(支承地板、楼板或天花板的梁)

    (3) 另见

    英文翻译

    place, put, lay down; delay

    方言集汇

    ◎ 粤语:gok3
    ◎ 潮州话:go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