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

là wèi [ la wei]
繁体 臘味
注音 ㄌㄚˋ ㄨㄟ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指腊酒。

腊鱼、腊肉、腊鸡、腊鸭等食品的总称。

词语解释

  1. 指腊酒。

    唐 杜甫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诗:“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清 孙枝蔚 《除夕饮吴维申舍人寓斋》诗:“帘动春风入,杯宽腊味留。”

  2. 腊鱼、腊肉、腊鸡、腊鸭等食品的总称。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一:“ 徐义德 的汽车随着人群慢慢开到新雅粤菜馆,他跳下车子,走进去,里面 广东 腊味的香气扑鼻而来。” 巴金 《新生·五月二十五日》:“我出去买了些烧鸭、腊味和点心,准备她们来时一起在家里吃。”

引证解释

⒈ 指腊酒。

唐杜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诗:“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清孙枝蔚《除夕饮吴维申舍人寓斋》诗:“帘动春风入,杯宽腊味留。”

⒉ 腊鱼、腊肉、腊鸡、腊鸭等食品的总称。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一:“徐义德的汽车随着人群慢慢开到新雅粤菜馆,他跳下车子,走进去,里面广东腊味的香气扑鼻而来。”
巴金《新生·五月二十五日》:“我出去买了些烧鸭、腊味和点心,准备她们来时一起在家里吃。”

腊味的国语词典

腊鱼、腊肉、腊肠、腊鸭等食品的总称。

腊味的网络释义

腊味

  • 腊味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
  • 腊味造句

    广式腊味是我国传统的风味食品,在新的国家卫生标准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自然风干的香腊鸡,金黄亮丽,肉质紧密,不涩不油,腊味醇厚。
    渗透性差。易燃烧,燃烧有石腊味,在日光和热作用下容易老化降解而变化。
    因为土,才够正宗;因为土,才好味道;因为土,才有肉香!皇上皇土猪腊味系列是中华老字号皇上皇特别推出的一款选材上乘、风味纯正的明星腊味产品。
    此外,这里还是广州手信一条街,皇上皇腊味、泮塘马蹄糕、陶陶居和莲香楼的饼食都能在这里一站式购买。
    首创“三阵”战略冬制腊味,夏设冰室,春秋穿插肥皂制造,从此称霸羊城腊味行。
    而且,恕老马孤陋寡闻,原来,目前入选非遗的广州特色食品,还有广式腊味、鸡仔饼、广式月饼、致美斋、沙湾水牛奶等等。
    其他如牛杂、猪脚姜、腊味辘米饭等,多为当地新兴的特色小吃。
    南门市场地库系卖生肉,而一楼就系熟食档同生果、腊味、手信等。
    腊兔肉的特点是肉嫩味美,食不塞牙,腊味十足。
    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无论是清平饭店,皇上皇腊味店,广州酒家,陶陶居酒家,莲香楼,第十甫副食品店等老字号。
    进入秋冬季节,河源、梅州、惠州等地的客家人都有赶制和晾晒腊肠、腊肉、腊鸭、腊鸡等腊味的风俗。
    煲仔饭风味多达百余种,如腊味、冬菇滑鸡、猪肝、烧鸭、白切鸡等。
    今年的年夜饭,夏姨精心挑选了腊鸡、腊肘子、腊肠、腊鱼等食材,准备做个腊味与活鲜相结合。
    年近岁晚又到购置年货的传统时节,业内人士提醒——市民买腊味莫“好色”。
    黄圃腊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除了腊猪肉,湖南腊鸡、腊鱼等其它腊味也很有名。
    文章从广式腊味的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及气候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广式腊味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因为我本身是广东人,所以可能在菜肴里腌制品和腊味的比重会大一些。

    汉字详情

    là,xī [la,xi]
    部首: 444
    笔画: 12
    五笔: EAJ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BTA
    四角: 74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肉,巤( liè)声。本义:年终祭祀) 祭名。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

    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说文》。字亦作臈。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曰腊。—— 蔡邕《独断》

    腊先祖五祀。——《礼记·月令》

    虞不腊矣。——《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腊日(古时腊祭之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腊祭(古时岁终祭祀);腊会(古代腊祭时的集会);腊鼻(本为劣等鹞鹰,喻指无能之人)

    名词

    (1) 农历十二月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晏殊《蝶恋花》

    (2) 又如:腊尽春初;腊八会(佛家于腊八开的诵经法会);腊底(年底,农历十二月底)。泛指冬月,尚与“伏”相对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

    (3) 又如:腊梨(亦作“刺梨”、“瘌痢”。秃子,生秃疮的人)

    (4) 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两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称一腊 。如:戒腊;夏腊;法腊

    (5) 人出生后七天

    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玉笑零音》

    (6) 冬季腌制、烟熏而成的食品 。如:腊肉;腊鸡

    (7)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肉,昔声。本义:干肉) 同本义

    腊,脯也。——《广雅·释器》

    噬腊肉。——《曷·噬》

    鱼腊。——《穆天子传》。注:“干鱼。”

    无腊与肤。——《仪礼·有司彻》。注:“腊为庶羞。”

    布千匹,腊五百斤。——《晋书·谢安传》

    (2) 又如:腊肉(干肉);腊人(古官名。掌干肉)

    动词

    (1) 晒干;制成干肉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腊田(干枯的田)

    (3) 另见

    英文翻译

    year end sacrifice; dried meat

    方言集汇

    ◎ 粤语:laap6 sik1
    ◎ 客家话:[宝安腔] sit7 | lap8 [海陆丰腔] sit7 lap8 [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lap8 [客英字典] sit7 [客语拼音字汇] lab6
    ◎ 潮州话:la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思積昔開入聲開口三等sieksĭɛk
    wèi [wei]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FI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JD
    四角: 650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2) 同本义

    味,滋味也。——《说文》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周礼·疾医》

    味者,气之父母也。——《鹖冠子·泰录》

    五味六和十二食。——《礼记·礼运》

    一镬之味。——《吕氏春秋·察今》

    其味皆苦。——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味亦苦。

    味苦而微辛。

    (3) 又如:味如嚼蜡(比喻诗文枯燥,读后令人心情不舒);入味(有滋味);味口(犹胃口。指食欲);味欲(对美味的嗜好);口味(饮食品的滋味)

    (4) 食物

    食不二味,坐不重席。——《韩非子》

    (5) 体味;体会 。如:味精(体味精深)

    (6) 佛教语。六尘之一 。如:味尘(佛教谓六尘之一。谓饮食之五味能使人起贪欲而污真性,故谓味尘)

    (7) 旨趣;意义 。如:情味(情调意味);韵味(含蓄的意味);味况(情味和情状);味外味(文字言辞之外的意境、情味)

    (8) 气味 。如:茉莉花的香味

    动词

    (1) 辨别滋味;品尝 。如:品味(品尝);味赏(玩味欣赏)

    (2) 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 。如:味览(用心细览)

    量词

    ——用于中药配方药物的一种为一味

    加入几味祛风的药。——《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taste, smell, odor; delicacy

    方言集汇

    ◎ 粤语:mei6
    ◎ 客家话:[梅县腔] mi5 [宝安腔] mui3 [客英字典] mui3 mi5 [东莞腔] mui5 [客语拼音字汇] mi4 mui4 [海陆丰腔] mui6 [沙头角腔] mui5 [台湾四县腔] mui5 [陆丰腔] mui6
    ◎ 潮州话:bh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無沸微合去聲合口三等mĭwəimyoih/mvoy

    腊味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