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笔锋
(1) 毛笔的尖端
(2) 写字、作画、写文章的艺术手法及特征
(3) 喻指文章的精采、犀利之处和书画的用笔
词语解释
毛笔的尖端。
唐 方干 《卢卓山人画水》诗:“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诗文书画所表露的气势、锋芒。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 李白 《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 中山 兔。”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讽刺的笔锋和刻毒的描写,对于敌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宽恕的。”
笔画的锋芒。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九》:“《阴符经序》则 蔡君謨 以为 柳 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米襄阳论题榜字》:“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
引证解释
⒈ 毛笔的尖端。
引唐方干《卢卓山人画水》诗:“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⒉ 诗文书画所表露的气势、锋芒。
引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李白《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讽刺的笔锋和刻毒的描写,对于敌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宽恕的。”
⒊ 笔画的锋芒。
引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九》:“《阴符经序》则蔡君謨以为柳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米襄阳论题榜字》:“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
笔锋的国语词典
笔毫的尖锋。
如:「他的笔锋常带有感情。」
笔锋的网络释义
笔锋
笔锋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夆
声。本义:刀、剑等的尖端或锐利部分)(2) 同本义
底厉锋锷。——《汉书·萧望之传》
(3) 又如:锋端(指刀剑等兵器的刃口);锋镝(刀刃和箭头。泛指武器);锋锷(锋刃。泛指刀剑)
(4) 借指刀、剑等有刃的兵器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史记·淮阴侯列传》
(5) 又如:锋钲(利剑和铜钲);锋栝(刀与箭。引申为战争);锋矢(刀和箭)
(6) 泛指器物尖锐犀利的部分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梦溪笔谈》
(7) 又如:针锋;笔锋;锋毫(毛笔的尖端)
(8) 队伍的前列
布常为军锋。——《史记·黥布列传》
(9) 又如:锋行(军队的先锋)
(10) 锐利的情势 。如:锋出(锋刃齐出,锐不可拒。用以比喻事物竟相兴起,层出不穷。同蜂出);锋不可当(指气势凌人、难以抵挡);锋侠(形容盛气凌人,任侠自雄的样子);锋气(锐气)
(11) ∶地表上分隔冷、暖气团的交线 。如:锋线;锋面
(12) 古农具名 。如:锋銛(犁锄之类农具)
(13) 通“蜂”。昆虫名。比喻众多
今三年之间,灾异锋起,大小毕具。——《汉书·谷永传》
形容词
锐利,尖锐 。如:锋戈(锐利的戈);锋骨(突出的骨头)
动词
用锋翻地
凡秋收之后…速锋之,地垣润泽而不坚硬。——《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