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踪

bǐ zōng [ bi zong]
繁体 筆蹤
注音 ㄅ一ˇ ㄗㄨㄥ

词语释义

犹笔迹。谓运笔之痕迹。

词语解释

  1. 犹笔迹。谓运笔之痕迹。

    《晋书·王献之传论》:“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宋 苏轼 《答王定民》诗:“笔踪好在留臺寺,旗队遥知到石沟。” 宋 梅尧臣 《原叔宅观山水图》诗:“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引证解释

⒈ 犹笔迹。谓运笔之痕迹。

《晋书·王献之传论》:“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宋苏轼《答王定民》诗:“笔踪好在留臺寺,旗队遥知到石沟。”
宋梅尧臣《原叔宅观山水图》诗:“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笔踪的网络释义

笔踪

  • 笔踪,读音bǐ zōng,是汉语词语,犹笔迹。谓运笔之痕迹。
  • 汉字详情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zōng [zong]
    部首: 717
    笔画: 15
    五笔: KHPI
    五行:
    仓颉: RMJMF
    四角: 6319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从(宗)声。本义:脚印,踪迹)

    (2) 同本义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李白《谒老君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

    (3) 又如:踪尘(尘世的事情);踪绪(踪迹,头绪);踪响(踪迹和声响);踪辙(踪迹)

    (4) 事物的痕迹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己随风。——《鹿虔扆·临江仙》

    (5) 又如:踪由(事情的始末);跟踪

    动词

    (1) 追随

    朕欲远追周文,近踪 光武,使宗庙有太山之安。——《晋书·刘曜载书》

    质菲薄而难踪,心恬愉而去惑。——《隋书》

    (2) 又如:踪行(跟着走)

    英文翻译

    footprints, traces, tracks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ung1 zung1 [客英字典] ziung1 zung1 [海陆丰腔] ziung1 zung1 [宝安腔] zung1 [沙头角腔] zung1 [梅县腔] ziung1 [东莞腔] zung1

    宋本广韵

    笔踪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