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

bǐ shì [bi shi]
繁体 筆試
注音 ㄅ一ˇ ㄕ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笔试 bǐshì

(1) 用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考试

written examination

引证解释

⒈ 指要求书面答案的考试方法。与“口试”相对而言。

如:笔试定在今年三月份举行。

笔试的国语词典

考试时用文字书写答案,称为「笔试」。相对于口试而言。

如:「他正在准备明天的笔试。」

笔试的网络释义

笔试

  • 笔试(Written Test)是一种与面试对应的测试,是以填写的方法考核应聘者学识水平的重要工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测量应聘人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的差异。
  • 笔试造句

    报考国家的教师资格证取证考试,每年三四月份吧,然后学一下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考过笔试再说。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两次。如果上次参加了考试,只有笔试过了,上机没过的话,笔试成绩只保留一次。也就是说下一次考试报名的时候保留成绩一项要填写上。如果下次考试上机还没过的话,那之前的笔试成绩也没有了就。还得重新去考,笔试上机都要考了!祝你这次考试顺利通过。
    我挺赞同你的想法,我也是笔试自己看的,本来面试不想报班的,但是,心里不放心就报了一个面试班,在鸿途,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效果很好。
    如果真的不想考,可以申请笔试吧。不过,条件是你失去或短时间内失去体育活动能力。
    笔试加后面的三大关快的话两个月就可以搞定了,要是你的教练帮你预约或者安排你上车什么的,你也很快的。
    一般笔试复习就是不断做题,不断熟悉考题形式。
    这次考试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它把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有机结合起来,既克服了传统标准化考试即闭卷笔试的弊端,又弥补了开卷考试的不足。
    这才有笔试中考生必须注意答题规范,否则视为废卷处理的规定。
    在中考各科笔试科目中,不同科目的试题难度不一、赋分有差异。
    笔试的题目由李力来亲自把关审阅,划定了分数线之后,挑选了一批人。
    山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工作已结束,现公布笔试成绩和面试入围名单。
    按照系网站公告,今日上午在阶梯教室进行笔试,下午在校远教网络室进行病例诊断。
    为什么不先订购一笔试试,测探一下市场的潜力?
    其他五个州设置了多选题的笔试,但并不非常困难。
    他记得他的体能测验、笔试及性向测验都拿到高分。
    足协选帅亮分于尴尬之中热门人物排名末尾,笔试成绩。
    下葬仪式定于礼拜四下午,恰巧在礼拜四和礼拜五的上午,我要去参加笔试。
    在通过结训笔试、路考后,学员可取得由协会发放的领骑证书。
    上师大免费师范生的招生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汉字详情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AA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VIPM
    四角: 33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2) 同本义

    试,用也。——《说文》

    明试以功。——《虞书》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

    师干之试。——《诗·小雅·采芑》

    兵革不试。——《礼记·乐记》

    吾不试。——《论语》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诗·小雅·大东》

    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礼记·乐记》

    (3) 又如:试兵(用兵)

    (4) 尝试

    试,尝也。——《广雅》

    不可试也。——《易·无妄》

    臣请试之。——《战国策·秦策》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梁惠王上》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试啼(试着啼哭);试药郎中(方言。庸医诊病时以病试药);试试缩缩(即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前进);试水(尝试品尝茶水)

    (6) 初次使用

    思试之斗以觇之。——《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试酌(初饮)

    (8) 试验

    试用于今日,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出师表》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聊斋志异·促织》

    (9) 又如:试守(试任某一官职);试儿(旧时试测小儿性情和志趣的习俗。也称“抓周”、“试周”);试晬(周岁测试小孩);试艺(试验才艺);试年庚(古时风俗在除夕夜聚博,以胜负来作为来年运气的征兆)

    (10) 考查;考试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公瞿然注视。——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1) 又如:试验(考查;验证);试判(考试);试官(主持考试的官)

    (12) 试探;刺探

    白发不相负,青阳始试旬。——清· 王夫之《元日折梅次定山韵》

    (13) 又如:试风头(剌探情况);试旬(探求;探寻)

    (14) 通“弑”。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等行为

    受命之臣,专征云试。——《汉书》

    副词

    相当于“姑且”

    王试出兵以观之。——《史记·周本纪》

    英文翻译

    test, try, experi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3
    ◎ 潮州话:c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