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笔触
(1) 书画、文章等的笔法;格调
词语解释
书画、文章等的笔法和格调。
鲁迅 《集外集拾遗·<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在那黯然埋藏着的作品中,却满显出作者个人的主观和情绪,尤可以看见他对于笔触,色采和趣味,是怎样的尽力与经心。” 郭沫若 《文艺论集·未来派的诗约及其批评下》:“他画的画,无论着色、构图、笔触,我们都可以用最高比较级的下列的形容词去形容它。”
指画笔接触画面形成的线条、色彩和图像。
阿英 《西行漫画题记》:“每一笔触,都百分之一百表现其为‘ 中国 的’。”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三:“夕阳把它们的斜影不规则地投在金黄焕发的禾田上,如像自然的笔触在自己的杰作里描着淡淡的暗块。”
引证解释
⒈ 书画、文章等的笔法和格调。
引鲁迅《集外集拾遗·<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在那黯然埋藏着的作品中,却满显出作者个人的主观和情绪,尤可以看见他对于笔触,色采和趣味,是怎样的尽力与经心。”
郭沫若《文艺论集·未来派的诗约及其批评下》:“他画的画,无论着色、构图、笔触,我们都可以用最高比较级的下列的形容词去形容它。”
⒉ 指画笔接触画面形成的线条、色彩和图像。
引阿英《西行漫画题记》:“每一笔触,都百分之一百表现其为‘ 中国的’。”
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三:“夕阳把它们的斜影不规则地投在金黄焕发的禾田上,如像自然的笔触在自己的杰作里描着淡淡的暗块。”
笔触的国语词典
画笔接触到画面上所留下来的痕迹,称为「笔触」。
如:「他写的散文,笔触细腻。」
笔触的网络释义
笔触
笔触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角,蜀声。本义:以角撞物)
(2) 用角抵人或物
触,牴也。——《说文》
兽穷则触。——《新序杂事》
触槐而死。——《左传》
羝羊触藩。——《易·大壮》
(3) 又如:触藩(以角触撞藩篱);触藩羝羊(公羊抵触藩篱,角被挂,无法摆脱很焦急)
(4) 撞,碰
手之所触。——《庄子·养生主》
(5) 又如:触损(伤害);触抵(抵触顶撞);触搏(撞击)
(6) 接触 。如:触物(接触景物、事物);触桶(便桶);触冒(接触,冒着)
(7) 遇到;遭受
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8) 又如:触受(触及,遭受);触值(遭遇);触祸(遭受祸殃)
(9) 触动 。如:触情(因遇到外物而兴起的感情或感想);触兴(遇到外物而兴起感想)
(10) 干犯,冒犯
去礼义,触刑法。——《汉书·元帝纪》
(11) 又如:触突(触犯;刺激);触抵(触犯罪过);触冒(冒犯,冲犯)
名词
(1) 佛家语。与色、声、香、味、法合称“六尘”
人之嗜欲,著于声、色、香、味、触、法,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章炳麟《菌说》
(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