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砚

bǐ yàn [ bi yan]
繁体 筆硯
注音 ㄅ一ˇ 一ㄢˋ

词语释义

毛笔和砚台。借指文墨书写之事:苦心笔砚二十余年。

词语解释

  1. 亦作“ 笔研 ”。笔和砚。泛指文具。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年九岁,喜书,视字輒识,数用诸兄笔砚。”《世说新语·方正》“ 夏侯玄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护军 曹爽 诛,徵为太常,内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笔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育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琖於地,盛菓木、饮食、官誥、笔研、筭秤等,经卷鍼綫,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徵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

  2. 指文墨书写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犹以书工,崎嶇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苦心笔砚二十餘年,偕计而试者,亦仅十年,心破魂断,以望斯举,今復无名,岂不终无成乎?” 宋 刘攽 《遣闷》诗之一:“若能全疗诗书癖,用底聊均笔砚劳。”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笔研”。

⒉ 笔和砚。泛指文具。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文昭甄皇后” 裴松之注引晋王沉《魏书》:“年九岁,喜书,视字輒识,数用诸兄笔砚。”
《世说新语·方正》“夏侯玄” 刘孝标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正始中,护军曹爽诛,徵为太常,内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笔研。”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琖於地,盛菓木、饮食、官誥、笔研、筭秤等,经卷鍼綫,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徵兆。”
清昭槤《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

⒊ 指文墨书写之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犹以书工,崎嶇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岳州》:“苦心笔砚二十餘年,偕计而试者,亦仅十年,心破魂断,以望斯举,今復无名,岂不终无成乎?”
宋刘攽《遣闷》诗之一:“若能全疗诗书癖,用底聊均笔砚劳。”

笔砚的网络释义

笔砚

  • 笔砚:毛笔和砚台;文房四宝中的两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 笔砚造句

    这房间中间是一个方木桌,桌上放着纸墨笔砚和基本书籍,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排书架,摆满了书籍,原来这是逍遥道人的书房。
    “惟王觉斯与吾最乳合,盟肝胆,浮意气,砥砺廉隅,又栖止同笔砚为文章。
    玉匣内尚放着笔砚等物,他二话不说,展开宣纸,便走笔疾书,时而抬头谛视赵琦琦。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女孩子走进来把盆子放在了中间的圆桌上,从盆中取出了纸墨笔砚,摊平了纸,磨了几下墨,坐了下去,左手扽住右手长袖,右手拾笔沾满了磨,在纸上写下。
    设置场地的费用,纸墨笔砚的花销,而且按照少爷的要求,琴棋书画也是他们的课程之一。
    我像是想到什么,猛然起身来到书案前,看着这些纸墨笔砚,好像就是自己遗留在这的。
    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心里嘀咕间,自有军士把京城最上等的纸墨笔砚送来院子中石桌上面。
    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笔砚端来了,他醮墨悬腕,凝视片刻,突然飞快写下了一溜大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后人评价唐诗“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
    饮酒的中间,女乐出来了,一阵歌舞以后,吴统制和大家举杯,一边吩咐童仆把笔砚捧出来。
    原来没有我说话的份啊!你老不早说,晓晓有纸墨笔砚吗?我改成写的!
    金黄的龙椅之前,是朱紫的御案,玉案之上,奏章高高的两摞,朱笔砚台的右上角,是尊白玉狮子,玲珑可爱,白光莹莹,却是理宗的私章。
    至于官面前桌上要烧香钱、朱墨钱、笔砚钱;毡条坐褥俱被告人所备。
    门内十分宽敞,放一张长案,案上放好纸墨笔砚,案后坐一个师爷,旁边坐着一个劲装中年人,另一边侍立一个家丁。
    他说:"大丈夫当志在四方,讵能郁郁焉久困笔砚间,以自误其岁月耶?"。
    书精古隶虬龙舞,画擅寒梅笔砚香。
    钱钟书深悔自己随众而对老师恭而不尊,以致"弄笔取快,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

    汉字详情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yàn [yan]
    部首: 517
    笔画: 9
    五笔: DMQ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RBHU
    四角: 176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石,见声。本义:砚台,磨墨器)

    (2) 光滑的石头

    砚,石滑也。——《说文》。段玉裁注:谓石性滑利也。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释名》

    (3) 砚台 一种石刻的写字文具,供研墨、调墨之用

    一砚。——清· 周容《芋老人传》

    砚冰坚。——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砚瓦(砚台);笔砚

    动词

    制作砚 。如:砚璞(可作砚台的美石);砚材(可作砚台的石料)

    英文翻译

    inkstone

    方言集汇

    ◎ 粤语:ji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