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哲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秉富有才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逮 明帝 秉哲,雅好文会。”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皇太子某体仁秉哲,恭敬温文。” 明 何景明 《内篇》之五:“非秉哲篤尚之士,安有弗移于此者也。”
引证解释
⒈ 秉富有才智。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
唐韩愈《顺宗实录三》:“皇太子某体仁秉哲,恭敬温文。”
明何景明《内篇》之五:“非秉哲篤尚之士,安有弗移于此者也。”
秉哲的网络释义
秉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2) 同本义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4)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5) 通“柄”。权力,权柄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动词
(1)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秉,执也。——《尔雅》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商颂·长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2) 又如:秉圭(持着玉圭);秉烛云长(即云长秉烛,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秉笔(执笔;握笔);秉烛达旦(指关云长在护送两位皇嫂途中,秉烛达旦事);秉节(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保持节操,守节);秉牍(手执简牍)
(3) 引申为主持,掌握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汉书·霍光传》
共秉朝政。——《三国志·吕布传》
(4) 又如:秉公灭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秉教伽持(佛教语。指执行佛法、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5) 保持;坚持
民之秉彝。——《诗·大雅·丞民》
君子秉心。——《诗·小雅·小弁》
(6) 又如:秉彝(坚持道理);秉心(居心;用心;持心);秉志(持志)
(7) 通“禀”。承受 。如:秉谢(禀受并回报);秉质(受于自然的资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biang3 [沙头角腔] bin3 [客英字典] bin3 [海陆丰腔] bin3 [梅县腔] biang1 bin3 [台湾四县腔] bin3 [宝安腔] bin3 [陆丰腔] bin3 [客语拼音字汇] bi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丙 | 兵永 | 幫 | 庚三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pĭɐŋ | piengx/pyank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折声。本义:聪明,有智慧) 同本义
哲,知也。——《说文》。古文从三吉(嚞),字亦作喆。作悊
哲,智也。——《尔雅》
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哲夫成城,哲妇倾诚。——《诗·大雅·瞻卬》
敷求哲人。——《书·伊训》
或悊或谋。——《汉书·叙传》
知人则哲,能官人。——《书·皋陶谟》
(2) 又如: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子(贤明的人);哲艾(指明达的老人);哲母(贤明的母亲);哲匠(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哲明(贤明的宰相、辅臣);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思(精深敏捷的思虑);哲妇(多谋虑的妇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
名词
(1) 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书·大诰》
(2) 又如:先哲;哲人其萎(哲人萎,哲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今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3) 哲学的简称 。如:文史哲
(4) 对别人的尊称、敬称 。如:哲兄(对兄长的尊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言令兄,贤兄);哲昆(对他人之兄的敬称);哲嗣(敬称他人之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at7 zet7 [梅县腔] zhat7 [客语拼音字汇] zad5 [客英字典] zhet7 [宝安腔] zet7 [海陆丰腔] zhat7 [东莞腔] z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哲 | 陟列 | 知 | 薛B開 | 入聲 | 屑 | 開口三等 | 仙B | 山 | triet/tyet | ţĭɛ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