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报

bǐng bào [ bing bao]
繁体 稟報
注音 ㄅ一ㄥˇ ㄅㄠˋ

词语释义

禀报 bǐngbào

(1) 向上级报告

pitition;report to one's superior

词语解释

  1. 亦作“禀报”。指向上级报告。

    《老残游记》第四回:“地保、更夫就将这情形详细稟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禀启式》:“虽趋任尚俟卜期,另具禀报,而瞻依之切,於得籤之日,即已神驰左右矣。”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第二场:“这回打开 宁波 , 李世贤 李将军 功劳最大,听说这两天他也会到 杭州 来禀报王爷。”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禀报”。指向上级报告。

《老残游记》第四回:“地保、更夫就将这情形详细稟报。”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禀启式》:“虽趋任尚俟卜期,另具禀报,而瞻依之切,於得籤之日,即已神驰左右矣。”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一幕第二场:“这回打开宁波,李世贤李将军功劳最大,听说这两天他也会到杭州来禀报王爷。”

禀报的国语词典

下属对上级报告。《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邮禀帖》:「虽趋任尚俟卜期,另具禀报,而瞻依之切,于得签之日,即已神驰。」也作「禀白」。

禀报的网络释义

禀报

  • 禀报是一个词语,拼音是bǐng bào,指向上级或长辈报告:如实禀报。
  • 禀报造句

    在回傲徕谷口关卡的路上,其中一名返回的盗贼头目将蒋集五屯小镇的情况向杨锐做了详细的禀报,他们带回来的信息也让杨锐暂时安下心来。
    话说那浅儿将流光的请求禀报给孟春山,孟春山便将流光召唤至书房。
    这件事大有可疑,须得禀报皇上,你明天再来吧!
    两个士兵闻言眼中都是讶然的神色,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少年竟然能够使这么沉重的家伙,心中对于他被他诳言恫吓而不得不禀报的不满立刻消散。
    当然,我决不会坐视国家沦陷很好,回去禀报国王,我已经在路上了。
    那些谈笑自若,运筹千里的人,无一不是满世界洒下眼线,一有风吹草动都十万火急地向上头禀报。
    跟随霜公主而来的侍卫也没有办法,只能回去禀报大帝,最后被月宏派人生拉硬拽的给拖了回去。
    事后管家也曾禀报此事,只是当时正值盛宣怀为挪用海关钱粮一事忧谄畏忌之秋,也没往心里去,只是交代管家妥善处理,待其病好了送走了事。
    他更想不到的是,当他气鼓鼓的回到栎阳,找主公禀报这一触目惊心的现实时,那知主公却哈哈大笑的说他不听劝阻而自找苦吃。
    小侄前来有重要事情禀报,还请将军挥退闲杂人等。
    禀报大将军!凶日将军的比赛开始了!
    这里他曾来过几趟算得上是轻车熟道,一路上快马加鞭跑回襄阳城,顾不上更衣洗脸走进作战室,原原本本地向山本四郎禀报战况。
    春和景明,李威正捧着一本《礼仪》用心苦读,外面进来太监禀报,说杨敏拜见。
    仆人拿着那封信出去了,鹦鹉继续讲故事:到了早上,看管姑娘的狱卒发现犯人什么也没吃,就禀报了女王。
    因此,诸将怕被皇帝责杀,每次作战事无巨细都一一禀报,命令批准后战机已失。
    属下斥候曲一哨三行唐强有紧急军情要禀报将军。
    见此惨状,载泽等无不痛心疾首,将慈禧及裕陵内乾隆帝、后、妃尸骨重新殓葬后掩埋了洞口,而后返回天津,向溥仪禀报东陵实情。
    虚竹,你速速回寺,向方丈禀报,本寺来日大难,务当加意戒备。
    可怜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啊!吕相和范将军不愧为我大宋的忠臣良将啊,放心吧,日后我会禀报朝廷,妥加抚恤的。
    得到禀报之时,这位灵漪的严父湘妃的夫君,刚从流云牧回到四渎水府,正准备享受天伦之乐,几乎还没等歇口气,就听到这样倒霉消息。

    汉字详情

    bǐng [bing]
    部首: 519
    笔画: 13
    五笔: YLK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YWRF
    四角: 00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禀为稟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2) 同本义

    禀,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汉书·文帝纪》

    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新唐书·宪宗纪》

    (3) 又如:禀赡(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谷(官府给予粮食);禀粮(供给粮食);禀食(公家配给粮食)

    (4) 赋予;给与

    禀,予也。——《广雅》

    天禀其性。——《汉书·礼乐志》

    (5) 又如:禀质(天资);禀才(天赋的才华);禀分(天赋的资质);禀形(天赋的形貌);禀体(天赋的体质)

    (6) 承受

    臣下罔收禀命。——《书·说命》

    (7) 又如:禀令(承受命令);禀化(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禀灵(秉受灵秀之气)

    (8) 报告

    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三国演义》

    (9) 又如:禀陈(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禀牍(对上级有所陈述的文件);禀知(将事情或情况告知尊长)

    英文翻译

    report to, pet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ban2
    ◎ 客家话:[陆丰腔] bin3 [客英字典] bin3 [台湾四县腔] bin3 [东莞腔] ben3 [沙头角腔] bin3 [宝安腔] bin3 [海陆丰腔] bin3 [梅县腔] bin3

    宋本广韵

    bào [bao]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B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SLE
    四角: 57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 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 。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2) 同本义

    辟报故不穷审。——《汉书·胡建传》

    报囚。——《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

    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3) 又

    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4) 又如:报囚(判决囚犯);报当(判罪)

    (5) 报答,报酬

    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欲略上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报本(报答;回报);报称(报答恩德);报命(报答恩情;执行命令);报捐(捐钱买官);报塞(报答;报效);报谢(报答;答谢)

    (7) 报告,答复

    列子行泣报 壶子。——《淮南子·精神》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吕氏春秋·权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请为张唐先报 赵。——《战国策·秦策五》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具以沛公言报 项王。——《史记·项羽本记》

    (8) 又如:报录人(专门向升了官或考中了科的人家里送喜报的人);报辜(报案状子);报喜;报数;报春(报告春天的到来)

    (9) 祭祀 。如:报岁(每年收获后祭神);报赛(祭祀神灵,答谢保佑)

    (10) 报复

    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传》

    日夜思欲报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欲求报其父仇。——《史记·魏公子列传》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报恨(报仇雪恨);报雪(报仇雪恨);报怨(埋怨;抱怨)

    (12) 详细申报 。如:报税;报关

    (13) 批复 。如:报可,报允(批复照准;许可)

    (14) 通“赴”( )。奔赴

    毋拔来,毋报往。——《礼记·少仪》

    报葬者报虞。——《礼记·丧服小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报应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庄子·列御寇》

    前后造业后人报,如是我闻佛亦狂。——董必武《和叶参谋长过五台山》

    名词

    (1) 报纸 。如: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报丁(卖报的人);报差(送报的人);晨报;晚报;日报

    (2) 文字报道或墙报 。如:战报;海报;黑板报;大字报;喜报

    (3) 刊物 。如:学报;科学通报

    (4) 电报 。如:发报;送报员;发报机

    (5) 传达消息的文件或信号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消息)忽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情报;警报

    英文翻译

    report, tell, ann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3
    ◎ 潮州话:bo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