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

zhī míng [ zhi ming]
注音 ㄓ ㄇ一ㄥˊ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知名 zhīmíng

(1) 出名。声名为世所知

知名人士
well-known;noted;celebrated;famous

(2) 闻知其名声或名字

岸旁草树密,往往不知名
know reputation or name

(3) 告知姓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
inform surname

词语解释

  1. 谓正确认识事物的名称。

    《荀子·正名》:“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 杨倞 注:“浅与深俱不失其所,则为知名。”

  2. 告知姓名。

    《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郑玄 注:“有媒往来,传昏姻之言,乃相知姓名。” 孔颖达 疏:“故《昏礼》有六礼,二曰问名。”

  3. 谓闻知其名声或名字。

    宋 梅尧臣 《杂诗绝句》之七:“岸傍草树密,往往不知名。” 陈毅 《中岳庙》诗:“巍巍 中岳庙 ,少小即知名。”

  4. 声名为世所知。犹出名。

    《史记·淮阴侯列传》:“及 项梁 渡 淮 , 信 仗剑从之,居 戏下 ,无所知名。” 唐 杜甫 《相从歌赠严二别驾》:“ 梓 中豪俊大者谁,本州从事知名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 汉 既平七国, 乘 由是知名; 景帝 詔拜 弘农 都尉。”

引证解释

⒈ 谓正确认识事物的名称。

《荀子·正名》:“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
杨倞注:“浅与深俱不失其所,则为知名。”

⒉ 告知姓名。

《礼记·曲礼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郑玄注:“有媒往来,传昏姻之言,乃相知姓名。”
孔颖达疏:“故《昏礼》有六礼,二曰问名。”

⒊ 谓闻知其名声或名字。

宋梅尧臣《杂诗绝句》之七:“岸傍草树密,往往不知名。”
陈毅《中岳庙》诗:“巍巍中岳庙,少小即知名。”

⒋ 声名为世所知。犹出名。

《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唐杜甫《相从歌赠严二别驾》:“梓中豪俊大者谁,本州从事知名久。”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汉既平七国, 乘由是知名; 景帝詔拜弘农都尉。”

知名的国语词典

声名很大,为人所知。

知名的网络释义

知名

  • 知名是一个词语,
  • 拼音:zhī mínɡ。
  • 意思是名声出名等,
  • 同义词有:著名,有名等,
  • 反义词是无名,
  • 英文有:welknown;noted;celebrated;famous等。
  • 知名的翻译

    英语: well-known, famous
    德语: berühmt (Adj)​, prominent (Adj)​
    法语: connu, célèbre

    知名造句

    家电市场上,我国的产品已经有了自己的知名品牌。
    为了增加知名度,各个女星无不积极把握机会,争著在镜头前抛头露面。
    听说这次演出有一些国内外知名演员参加,排队买票的人络绎不绝,售票大厅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景象。
    这位不知名的外科大夫医术高明,一会儿的工夫就为弟弟包扎好了伤口。
    缠绕在老槐树上的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开得非常漂亮。
    中国文学史上虽然有许多知名作家,但著名的女作家却寥寥无几。
    加利品牌深入人心,知名度与美誉度并驾齐驱。
    像王教授这样知名的学者还肯移樽就教,真令人敬佩。
    山谷生长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
    任何知名人士都要冒风险,会成为通俗刊物的众矢之的。
    她激动的双手颤抖地接过远方不知名的人捐赠的学费,发誓一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她是一位知名作家,有一批忠实的读者。
    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条不知名的小蛇,发现它竟然还长着四条腿。
    春雨刚过,笼罩在身边的空气却没有一丝生气,种种不知名的怪味让人忍不住作呕。
    史上的诗人狠多,但是知名的女诗人却寥若晨星。
    对这位知名学者,我们久已敬仰。
    里昂是以其精细的美味佳肴而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
    他灵机一动,想起了去年夏天有个不知名的解放军叔叔背一位老奶奶上医院看病的事,就赶紧把它写成一篇作文。
    每天清晨,我家的窗台上总会有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歌唱。
    今天来参加会议的有很多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汉字详情

    zhī,zhì [zhi]
    部首: 518
    笔画: 8
    五笔: TDK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KR
    四角: 86800

    详细解释

    zhī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zhì

    (1) 古同“智”,智慧。

    英文翻译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zi3
    ◎ 客家话:[陆丰腔] di1 [梅县腔] di1 [台湾四县腔] di1 zi1 [东莞腔] di1 [海陆丰腔] di1 zhi1 [宝安腔] di1 | zi5 [沙头角腔] di1 [客英字典] zhi1 di1 [客语拼音字汇] di1 ji1 zi1
    ◎ 潮州话:之埃1 多衣3 多衣1 , zai1(tsai) di3(tì)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移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ţĭetrie/tye
    míng [ming]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KF
    五行:
    仓颉: NIR
    四角: 276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meng4 mi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并清開平聲開口三等mĭɛŋmjeng/mi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