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由湿气侵入肌体而导致肢节疼痛、麻木的病。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菖蒲乾薑之止痹湿。”
引证解释
⒈ 由湿气侵入肌体而导致肢节疼痛、麻木的病。
引晋葛洪《抱朴子·至理》:“菖蒲乾薑之止痹湿。”
痹湿的网络释义
痹湿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畀( )声。本义: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同本义痹,湿病也。——《说文》
五藏大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汉书·艺文志》。注:“风湿之病。”
危坐一时,痹不得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2) 又如:痹厥(神经系病。肢体疼痛麻木);痹顽(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完全或部分丧失)
形容词
气郁闷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诊要经终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5 bi3 [客英字典] bi5 [台湾四县腔] bi5 bi3 [梅县腔] bi5 [东莞腔] bi5 [宝安腔] bi5
◎ 潮州话:b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痹 | 必至 | 幫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pi | pjiih/pih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
或 )声。本义:潮湿)(2) 同本义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
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 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 迟缓;不通畅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动词
沾湿,淋湿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