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缨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絶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 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引证解释
⒈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引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南朝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体絶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跡。”
唐白居易《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韦庄《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尧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魏源《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濯缨的国语词典
洗涤帽缨。
濯缨的网络释义
濯缨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翟(
)声。本义:洗)(2) 同本义
濯,洒也。——《广雅》
视壶濯及豆笾。——《仪礼·特牲礼》。注:“溉也。”
王乃淳濯飨醴。——《国语·周语》。注:“洗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可以濯罍。——《诗·大雅·泂酌》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韩愈《石鼓歌》
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濯缨(洗涤帽带。指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磨(洗涤磨炼,以求上进);濯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濯沐(洗涤)
(4) 涤除罪恶
今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左传》
(5) 淋;浇
大雨之中,城上军士都濯得眼不能开,头不能仰。——《荡冠志》
(6) 通“擢”。拔引
以濯船为黄头郎。——《汉书·鄧通传》
濯鹢牛首。——司马相如《上林赋》
形容词
(1) 光明的样子
钩膺濯濯。——《诗·大雅·崧高》
(2) 又如:濯秀(明净秀丽)
(3) 盛大
王公伊濯。——《诗·大雅·文王有声》
颂声灵,赫而濯。——《清史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ok8 [客英字典] cok7 [宝安腔] cok8 [梅县腔] cok7 [海陆丰腔] cok8 [客语拼音字汇] cog6 vog5
◎ 潮州话:之汪8(浊) 多安8(达),zuag8 dag8(tsûak tâ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棹 | 直敎 | 澄 | 肴 | 去聲 | 效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ɖʰau | drauh/deaw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2) 同本义
缨,冠系也。——《说文》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缨冠(把帽带连同帽子一齐加于头上。形容极为急迫,来不及整束)
(4) 彩带,古代女子许嫁时所佩 。亦用以系香囊。如:缨徽(妇女所佩的香囊)
(5)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
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 薛注:“缨,马鞅也。”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6) 又如: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7)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动词
(1) 缠绕、系牵。通“婴”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 李善注:“缨,绕也。”
(2) 又如:缨情(犹系心)
(3) 遭受 。如:缨缴(中箭。缴(
):箭上的丝绳。借指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