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渍
词语释义
汗渍
(1) 汗痕
(2) 汗水浸渍
词语解释
汗瘢。
《红楼梦》第二八回:“这汗巾子是 茜香国 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繫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
汗迹。
凌叔华 《绣枕》:“ 张妈 站在背后打扇子,脸上一道一道的汗渍,她不住用手巾擦,可总擦不干。” 杨朔 《金字塔夜月》:“今夜我攀上金字塔,细细抚摸那沾着古 埃及 人民汗渍的大石头,不能不从内心发出连连的惊叹。”
引证解释
⒈ 汗瘢。
引《红楼梦》第二八回:“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繫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
⒉ 汗迹。
引凌叔华《绣枕》:“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脸上一道一道的汗渍,她不住用手巾擦,可总擦不干。”
杨朔《金字塔夜月》:“今夜我攀上金字塔,细细抚摸那沾着古埃及人民汗渍的大石头,不能不从内心发出连连的惊叹。”
汗渍的国语词典
汗水干后留下的淡黄色痕迹。
如:「他怕汗渍弄污了作品,赶紧用手帕擦拭脸上的汗水。」
汗渍的网络释义
汗渍
汗渍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hán
名词
(1) 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汗,可汗。蕃王称。——《广韵》
咸丰四年, 土谢图汗、 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清史稿》
(2) 另见
hàn
名词
(1)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2)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汗,身液也。——《说文》
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
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
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与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样子);汗星(细小的汗珠);汗迹(汗水的痕迹)
(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如:汗筒(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汗青头白(书成人老)
(5)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
动词
(1) 出汗;使出汗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汗下(汗流下来);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样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脱(出汗失水而虚脱)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on5 [沙头角腔] hon5 [东莞腔] hon5 [海陆丰腔] hon6 [客英字典] hon5 [宝安腔] hon3 [客语拼音字汇] hon4 [台湾四县腔] hon5
◎ 潮州话:hang2(háng) hang5(hâ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寒 | 胡安 | 匣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ɣɑn | ghan/ha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义:短时间浸泡)
(2) 同本义
渍,沤也。——《说文》
剥削淹渍以为菹。——《诗·楚茨》笺
水浸曰渍。——《通俗文》
(3) 《神农》、《后稷》藏种之方,煮马屎以渍种者。——《论语·商虫》
净淘种子,渍经三宿。——贾思勰《齐民要术》
(4) 又如:渍酒(浸泡在酒里);渍痕(水侵蚀的污迹);渍渍(满是汗水或泪水的样子)
(5) 冲洗 。如:渍米(淘米)
(6) 染
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周礼·考工记·钟氏》
(7) 又如:渍浸(浸染)
(8) 沾染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
(9) 又如:渍污(污染)
(10) 染
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穷困颜色愁悴不赡者,心身自食之。——《吕氏春秋》
(11) 又如:渍病(染病)
(12) 陷入
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荀子》
(13) 又如:渍淖(陷入泥沼)
名词
(1) 油的沉淀或渣滓 。如:油渍
(2) 造成污迹的东西 。如:水渍;茶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之余3(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