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详
词语释义
考校审核。
词语解释
考校审核。
《庄子·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成玄英 疏:“比者,校当;详者,定审。” 陆德明 释文:“比较、详审。”
引证解释
⒈ 考校审核。
引《庄子·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成玄英疏:“比者,校当;详者,定审。”
陆德明释文:“比较、详审。”
比详的网络释义
比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言,羊声。本义:审察,审理) (2) 同本义 详,审议也。——《说文》 度作详刑,以诘四方。——《书·吕刑》。郑注:“审察之也。” 凤姐详情度理,说:“他们必不敢多说一句话。”——《红楼梦》 愿明上详之。——《三国演义》 (3) 又如:详允(审判得当、公平);详当(详审而允当);详阅(审查批阅) (4) 详细说明 (5) 又如:详梦(解梦;析梦);内详;另详 (6) 清楚地知道 非君所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亦不详其姓字。——陶潜《五柳先生传》 (7) 又如:详典(了解典据) (8) 旧时下级将案情向上级报告请示 漏报填格,详府审转。——《红楼梦》 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红楼梦》 (9) 又如:详革(请示罢免;撤职);详参揭报(上报揭发进行弹劾);详报(上报,申报) (10) 祷祝 轻则到园化纸许愿,重则详星拜斗。——《红楼梦》 (11) 揣摩;推断 详起那签文来,我们要抱外孙也不会太迟。——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12) 又如:详玩(揣摩;玩味) 形容词 (1) 详细;详尽 博学而详说之。——《孟子》。注:“悉也。”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言之不详。——宋· 苏轼《石钟山记》 条理甚详。——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一一详述。——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周详(周到而详细);详征博引(详细而广博地引证);详究(详细追究) (3) 公平 刑戮将甚不详。——《汉书·食货志下》 (4) 又如:详正(平正) (5) 吉祥。通“祥” 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易·大壮》 详以事神,义以建利。——《左传·成公十六年》 告从不赦不详。——《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6) 庄重 性沈详而不烦。——宋玉《神女赋》 (7) 安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陶潜《闲情赋》 (8) 又如:详雅(安详文雅);详妍(安详美好) 名词 (1) 详情;细节 访其根因来历,往往能道本末之详。——元· 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 (2) 旧时下级将案情向上级请示报告的公文 混详塞责取咎云云。——《歧路灯》 只好藏在家中听候转详。——《红楼梦》 (3) 又如:详文 英文翻译detailed, complete, thorough
方言集汇◎ 粤语:coeng4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