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方言集汇◎ 粤语:m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一屋
详细解释副词 (1)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2) 同本义 皆,俱词也。——《说文》 百堵皆兴。 皆死皆殡。——《左传·哀公十一年》 予及汝皆亡。——《书·汤誓》 燕、 赵、 韩、 魏闻之,皆朝于 齐。——《战国策·齐策》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皆自于人欤。——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在皆是。——宋· 苏轼《石钟山记》 皆托忠烈之名。——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环村居者皆猎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吾村十里皆平原 (3) 又如:皆悉(尽;全都);皆既(日月亏蚀全尽);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通“偕”;一同 皆行至于阶让。——《仪礼·聘礼》。注:“犹并也。” 皆陈殿下。——《战国策·燕策》 左右皆流涕。——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宫中皆恸哭。 一时皆下。 廷中皆大笑。——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予及女皆亡。——《书·汤誓》 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 纣、 幽、 厉皆也。——《吕氏春秋·离谓》 英文翻译all, every, everybody
方言集汇◎ 粤语:gaai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i1 [客英字典] gai1 [陆丰腔] gai1 [东莞腔] gai1 [海陆丰腔] gai1 [梅县腔] giai1 [台湾四县腔] gai1 [宝安腔] gai1 [客语拼音字汇] gai1 giai1 gie1 ◎ 潮州话:gai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代词 (1) 此,这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动词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副词 (1) 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如:我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如:他犯错误是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名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助词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文翻译indeed, yes, right; to be;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is, that
方言集汇◎ 粤语:s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e4 si4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梅县腔] she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3 ◎ 潮州话:si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四紙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