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来
词语释义
比来
(1) 近来
词语解释
近来;近时。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比来天下奢靡,转相倣效,而 徐公 雅尚自若,不与俗同。”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 明 张居正 《答湖广巡抚赵汝泉书》:“比来 楚 土彫瘵,视昔更甚,连年涝垫,民罔攸居。” 清 汪懋麟 《过云渐草堂慰其伤逝》诗:“檐雀比来犹报客,壁琴何事独伤神?”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比来两遭议会质问,谓此书何以当刻,事遂不能进行。”
从前;原来。
《北齐书·段荣传》:“吾每与 段孝先 论兵,殊有英略,若使比来用其谋,亦可无今日之劳矣。”《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比来丑陋前生种,今日端严遇 释迦 。”《景德传灯录·永嘉真觉大师》:“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引证解释
⒈ 近来;近时。
引《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比来天下奢靡,转相倣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
唐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
明张居正《答湖广巡抚赵汝泉书》:“比来楚土彫瘵,视昔更甚,连年涝垫,民罔攸居。”
清汪懋麟《过云渐草堂慰其伤逝》诗:“檐雀比来犹报客,壁琴何事独伤神?”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比来两遭议会质问,谓此书何以当刻,事遂不能进行。”
⒉ 从前;原来。
引《北齐书·段荣传》:“吾每与段孝先论兵,殊有英略,若使比来用其谋,亦可无今日之劳矣。”
《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比来丑陋前生种,今日端严遇释迦。”
《景德传灯录·永嘉真觉大师》:“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比来的国语词典
近来。
比来的网络释义
比来
比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方言集汇◎ 粤语:l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