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杨朔《金字塔夜月》:“老看守却像没听见,紧自比手划脚说。”
成语用法
比手划脚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时。
引证解释
⒈ 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参见“指手划脚”。
引杨朔《金字塔夜月》:“老看守却像没听见,紧自比手划脚说。”
陈炎荣《雨过天晴》:“二舅讲故事是很认真的,讲到红军胜利的时候,总是比手划脚,眉飞色舞。”
比手划脚的网络释义
比手划脚
比手划脚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hand
方言集汇◎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详细解释huá动词 (1) 以桨拨水使船前进 。如:划行(拨桨行船);划船运动(水上运动之一) (2) 合算 。如:划得来(合算,值得);划不来(不合算,不值得) (3) 指二人伸指猜拳行酒。也作“豁拳” 。如:划拳 名词 划子,小船 。如:划揪(船桨);划子船(小船);划木(小木船) 动词 (1) 用尖利物把东西割开 。如:划上消息(闩上扣键);划玻璃;手上划了一个口子 (2) 摩擦;抹拭 。如:划火柴;用筷子把掉在桌上的菜划去 (3) 另见 huà动词 (1) (会意。从画(划分),从刀。“画”亦兼表读音。本义:割开,分开。按:“划”和“劃”古代是意义不同的两个字。“划”,读作 ,是个从戈、从刀的形声字,意思是“拔水前进”,如“划舟”、“划桨”等。而“割开”、“分开”等意义古代都写作劃,不写作“划”。现在“劃”简化为“划”)(2) 划分 划,锥刀曰划。——《说文》 划,锥刀刻。——《广韵》 (3) 又如:划指(比划);划地为牢(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划成分;划界 (4) 拨给。把款项或账目从一个单位或户头转到另一单位或户头 。如:划拨清算(即转账结算。也称非转账结算);划款 (5) 筹谋。同“画” 。如:出谋划策;筹划 (6) 画或绘 。如:划线;划一条线 名词 同“画” 。汉字的一笔。尤指一横 副词 忽然 。如:划然(忽然;突然) (1) 形容水声、风声等。如:划然(象声形容词);划划(象声词) (2) 另见 英文翻译to row or paddle boat; to scratch
方言集汇◎ 粤语:waa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ak8 [海陆丰腔] fa2 pa2 go5 [梅县腔] fa2 [宝安腔] fa2 pa2 wa1 fa1 | wak8 [客语拼音字汇] va1 [台湾四县腔] fa2 pa2 go5 ◎ 潮州话:hua1 go3 (hua kò) uêh8 (uêh)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详细解释jiǎo名词 (1) (形声。从肉,却声。本义:胫,小腿) (2) 同本义 脚,胫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 (3) 又如:脚膀(指小腿);脚胫(小腿);腿杆(方言。腿) (4) 足的别称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脚著谢公屐。——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又如:脚炉(烘脚的小铜炉);脚踏(炕前供垫脚用的矮凳);脚踪(足迹);脚驴(供人雇用骑行的驴子) (6) 某物的底座(作为它的支承部件)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又如:根脚;杯脚;山脚;墙脚;脚灯;脚底下人 (8) 残渣,即最后留下的渣滓 。如:茶脚;酒脚 (9) 脚步 。如:脚头(脚步,行动) (10) 担任传递或运输的人 。如:脚家(脚夫);脚子(旧时对搬运工人的蔑称);脚户(脚夫);脚步钱(跑腿钱);脚费(脚钱);脚乘(运载工具,如舟车骡马等;指搬运费) (11) 帮手 我又不能自去,少不得要他作脚。——《红楼梦》 (12) 末端 。如:脚舰(系在战船尾部备用的小船);太阳光线的末端叫日脚 jué名词 (1)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崛,山短高也。——《说文》 崛,特立也。——《埤苍》 神明崛其特起。——张衡《西京赋》 洪台崛其独出兮。——《文选·扬雄·甘泉赋》 (2) 又如:脚儿(也作“角儿”、“脚色”);脚色(出身履历;演员;人物) (3) 另见 英文翻译leg, foot; base, leg, foundation
方言集汇◎ 粤语:goek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ok7 [客英字典] giok7 [台湾四县腔] giok7 ka2 [梅县腔] giok7 [海陆丰腔] giok7 ka2 [宝安腔] giok7 [陆丰腔] giok7 [东莞腔] giok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