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书 傅玄传》:“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
成语用法
比年不登作谓语、定语;指农业欠收。
比年不登的国语词典
登,成熟。比年不登指农产连年歉收。《晋书.卷四七.傅玄传》:「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也作「比岁不登」、「岁比不登」。
比年不登的网络释义
比年不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2) 同本义 秊,谷熟也。——《说文》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诗·周颂·丰年》 有年。——《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书·多士》 (3)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4)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5)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歉);年灾(自然灾害) (6) 时间单位。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又1/4太阳日的周期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策》 (7) 又如:今年;去年;年把(一年左右的时间);年根(方言。年底);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年课(一年征收的税);年谷(一年中种植的谷物);年常(常年,经常)。又指朔数。即我国的农历平年为十二个朔望月,闰年为十三个朔望月。如:年脚下(年尾,年底);年集(阴历年底的集市) (8) 年节 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儒林外史》 (9) 又如:过年;新年;拜年;年酒(为祝贺新年邀请亲友吃的酒席);年敬(年礼。年敬送的礼物);年开(谓新年开始);年对(春联);年羹(过年时吃的羹汤);年团(过年吃的团子) (10) 年纪,岁数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时年七岁。——《世说新语·方正》 周处年少。——《世说新语·自新》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唐· 韩愈《师说》 永生五年。——宋· 王安石《伤仲永》 (11) 又如:年计(年纪;岁数);年腊(年纪;岁数);年齿相等(年龄相当);年齿相悬(年龄相差悬殊);年台(对同年的尊称);年朽(年纪衰老);年位(年龄和爵位);年次(年龄的顺序);年侵(年纪渐老);年高望重(年纪大,名望高);年期(年纪的期限);年辈(年龄和行辈);年德(年龄德行) (12) 寿命;一生的岁数 人固不可以无年。——《世说新语·品藻》 (13) 又如:年寿(人的寿命);年力(年龄与精力);年迫日索(老年逼近,余日不多);年祚(人的寿命;指立国的年教);年衰岁暮(年纪衰老,寿命将尽);年在桑榆(比喻垂暮之年);年运(年寿和气运) (14) 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 。如: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年艾(年老。五十岁叫艾);年耆(年老);年衰(年老);年弱(年轻);年暮(晚年) (15) 年代 。如:年世(年代;年数);年候儿(方言。年头儿;时代);年湮世远(谓年代久远);年韶(指美好的青春时代);年名(年号名) (16) 日期,指某一确定时间 。如:年庚(泛指年份和日期);年时(当年,往年时节;去年);年劳(任职的年数和劳绩) (17) 岁月,泛指时间 。如:年灾月晦(倒霉时运);年年防俭,夜夜防贼(随时要想到意外与不利);年所(年数);年律(年月,年岁);年流(年光流逝);年深(时间久长);年运(谓岁月不停地运行);年赊(年月长久);年数(泛指时间) (18) 用以指有关年节用的 接袭人家去吃年茶。——《红楼梦》 (19) 又如:年帖(春帖);年物(农历新年用以馈赠亲友之物);年春(新春);年茶(指年节聚会吃的果茶) (20) 假借为“佞”。奸巧谄庾,花言巧语的人 使王近於民,远于年,啬於时,惠於财,亲贤使能。——《大戴礼·公符》 (21) 姓 形容词 (1) 科举时代同科考中者互称 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儒林外史》 (2) 又如:年家(称同科考中者的家庭);年伯(对与父亲同榜登科而年长者的尊称);年谊(同年登科的关系);年侄(年兄之侄);年叔(对与父辈同榜登科而年岁较小者的尊称) (3) 每年的 。如:年产量(指一年生产的数量);年年岁岁(每年);年计(年度预算);年租(每年的租税);年芳(指美好的春色);年柳(春柳) 英文翻译year; new-years; person's age
方言集汇◎ 粤语:nin4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详细解释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详细解释动词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名词 (1) 古代祭器名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形容词 (1) 高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副词 (1) 即刻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英文翻译rise, mount, board, climb
方言集汇◎ 粤语:da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沙头角腔] dien1 [梅县腔] den1 dang1 [台湾四县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ang1 den1 [陆丰腔] den1 [宝安腔] den1 [东莞腔] den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七登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