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

lái shì xiōng xiōng [ lai shi xiong xiong]
繁体 來勢洶洶
注音 ㄌㄞˊ ㄕˋ ㄒㄩㄥ ㄒㄩㄥ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形容事物或动作到来的气势盛大。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接着便是来势汹汹地展开了追查一封写给党中央的所谓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牵扯到我。”

成语辨析

汹;不能写作“凶”。

成语用法

来势汹汹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气势等。

来势汹汹的国语词典

形容事物或动作到来的气势盛大。

如:「这次台风来势汹汹,我们的损失相当惨重。」、「他来势汹汹,显然是有备而来。」

来势汹汹的网络释义

来势汹汹

  • 来势汹汹(lái shì xiōng xiōng), 是指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来势: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 ,含贬义(一般用在贬义或者中性的叙述中),形容来势凶猛。
  • 来势汹汹的翻译

    日语: すごいけんまくである
    俄语: наскáкивать <свирепый вид>

    来势汹汹造句

    对方来势汹汹,咄咄逼人,我们可别先乱了阵脚。
    暴雨倾泻着,像万束锋利的暗箭,从云中破空而下,来势汹汹。
    他来势汹汹地向我走来,眼神非常可怕,如同饿虎一样似乎想随时把我吞了。
    洪水虽然来势汹汹,但经过广大群众的奋力抗洪抢险,损失已减小到最低。
    这次蝗灾来势汹汹,治理起来难度很大!
    离开人声鼎沸的城市,不用再面对那些来势汹汹的压力,来到芳草萋萋的森林,尽情享受那沁人心脾的花香。
    警察很快就无法控制这来势汹汹的人群。
    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失业的大幅反弹来势汹汹。
    那群劫匪来势汹汹地跳上汽车,威逼乘客交出钱来。
    尽管白狼来势汹汹,但他镇定自若。
    尽管这场洪水来势汹汹,但是经过广大群众的奋力抗洪抢险,损失已减少到最低程度。
    如果敌人来势汹汹,我们就更顽强地反抗。
    我看着妈妈拿着我刚好及格的成绩单,来势汹汹的向我走来。
    这次敌人来势汹汹,你要想好因应之法啊!
    他因病变得面容憔悴,整天呻吟着,像霜打的茄子一样,精神萎靡不振。当听得有任务,他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跑去向领导请求任务。平时他来势汹汹,遇到困难他变得步履维艰,行动踉踉跄跄,像丧家之犬一样节节后退。
    网际网路流行后,电子商务来势汹汹,势不可当。
    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
    对方来势汹汹,我们手无寸铁,先退了再说吧!
    侵略者来势汹汹,我们要尽快想好应敌之策。

    汉字详情

    lái [lai]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OI
    五行:
    仓颉: DT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l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217
    笔画: 8
    五笔: RVY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IKS
    四角: 554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力,埶( )声。本义:权力;权势)

    (2) 同本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

    (3) 又如:势家(有权势的豪家大族);失势(失去权势);权势(权柄和势力);势子(趋炎附势的人);势利(权势和利益);势任(掌握权势的重要职位);势利场(争权夺利的地方)

    (4) 力量;威力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声势(声威和气势);势耀(势力威望);势倾人主(威风势力压倒了皇帝);势派(气势;气派)

    (6) 形势;情势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势促(形势所迫);势面(世面);势穷力屈(形势窘迫,力量衰竭);大势所趋;守势;势胜(形势优越)

    (8) 姿态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 又如:装腔作势

    (10) 形状;样式;架式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11) 又如:势相

    模样(样子);势况(样子,模样);势沙(势杀、势煞、势霎。样子;模样);势样(样子;姿势)

    (12) 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3) 人及动物的睾丸

    淫者割其势。——《晋书·刑法志》

    (14) 又如:势不知有无(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势:指男子生殖器)

    (15) 物理学名词 。亦称“位”。根据它可以算出在某范围内任一点的强度或速度的不同函数中的任一函数

    (16) 势头;趋势;时机

    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清稗类钞·战事类》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庙之中。——《史记·项羽纪赞》

    (17) 又如:势如破竹

    (18) 姓

    英文翻译

    power, force; tendency

    方言集汇

    ◎ 粤语:sai3
    ◎ 潮州话:si3

    宋本广韵

    xiōng [xiong]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QBH
    五行:
    仓颉: EUK
    四角: 3217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洶,涌也。——《说文》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唐· 杜甫《大会渡》

    填其汹渊,毋使水清。——《韩非子·杨权》

    (2) 又如:汹呶(水势喧嚣翻腾貌);汹急(水势湍急);汹怒(水流激荡);汹然(汹涌翻腾貌);汹溶(水势翻腾上涌)

    形容词

    (1) 形容声音大;喧嚣

    洶洶、嗑嗑,皆水声也。——《尚书大传》

    飘风来之洶洶。——《楚辞·逢纷》

    (2) 又如:汹汹拳拳(喧闹欢腾的样子);汹赫(形容气势盛);汹洶(形容声音喧腾迅疾)

    (3) 形容纷扰 。如:汹怖(骚乱恐慌);汹汹茫茫(形容嘈杂、纷乱);汹动(喧扰不宁)

    英文翻译

    turbulent; noisy, restless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1
    ◎ 客家话:[宝安腔] hiung1 [梅县腔] hiung1

    宋本广韵

    xiōng [xiong]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QBH
    五行:
    仓颉: EUK
    四角: 3217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洶,涌也。——《说文》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唐· 杜甫《大会渡》

    填其汹渊,毋使水清。——《韩非子·杨权》

    (2) 又如:汹呶(水势喧嚣翻腾貌);汹急(水势湍急);汹怒(水流激荡);汹然(汹涌翻腾貌);汹溶(水势翻腾上涌)

    形容词

    (1) 形容声音大;喧嚣

    洶洶、嗑嗑,皆水声也。——《尚书大传》

    飘风来之洶洶。——《楚辞·逢纷》

    (2) 又如:汹汹拳拳(喧闹欢腾的样子);汹赫(形容气势盛);汹洶(形容声音喧腾迅疾)

    (3) 形容纷扰 。如:汹怖(骚乱恐慌);汹汹茫茫(形容嘈杂、纷乱);汹动(喧扰不宁)

    英文翻译

    turbulent; noisy, restless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1
    ◎ 客家话:[宝安腔] hiung1 [梅县腔] hiu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