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尤

xiào yóu [ xiao you]
注音 ㄒ一ㄠˋ 一ㄡ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效尤 xiàoyóu

(1) 仿效坏的行为

恐此子效尤,干那结交权党,势压班僚,丧失名节的事,岂不辱我一门清白?——《二度梅全传》
imitate and exceed the original in doing evil;knowingly follow the example of a wrongdoer

词语解释

  1. 仿效坏的行为。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郑伯 效尤,其亦将有咎!”《南史·孝义传上·乐预》:“人笑 褚公 ,至今齿冷,无为效尤。” 唐弢 《关于女人的书籍》:“群起效尤,连三四等的妓女,也都被加工点缀,敷衍入书了。”

  2. 多指仿效不好的事。

    孙中山 《中国内乱之因》:“若是同谋的人,我一定要办几个,以儆傚尤。”

引证解释

⒈ 仿效坏的行为。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南史·孝义传上·乐预》:“人笑褚公,至今齿冷,无为效尤。”
唐弢《关于女人的书籍》:“群起效尤,连三四等的妓女,也都被加工点缀,敷衍入书了。”
多指仿效不好的事。 孙中山《中国内乱之因》:“若是同谋的人,我一定要办几个,以儆傚尤。”

效尤的国语词典

故意仿效他人错误的行为。

效尤的网络释义

效尤

  • 效尤,
  • 仿效坏的行为。
  • 恐此子效尤,干那结交权党,势压班僚,丧失名节的事,岂不辱我一门清白?——《二度梅全传》
  • 效尤的翻译

    英语: to follow a bad example
    法语: suivre le mauvais exemple

    效尤造句

    对那些犯罪分子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决不能心慈手软。
    这些坏作风应该根除,以免群起效尤。
    这些不良作风应该煞住,以免群起效尤。
    看吧,看吧,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姑姑,这狐媚子就是仗势欺人,目无王法,姑姑一定要将她就地正法,以禁效尤!
    以上罪状,查得实据,无从抵赖,依法治罪,刑当斩首,并碎阿奇尸,晓谕各固山旗,以儆效尤。
    素以清正廉直著称的丁葆桢不禁大怒,当即派兵将安仔拿下,同时以“太监私自擅出”上奏,请“从严惩办”,以“肃宫禁而儆效尤”。
    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捉牢”偷倒垃圾者,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身上所学本门剑法尽数废去,以儆效尤!
    两个叛乱头目被处以绞刑,以儆效尤。
    奉天承运,庄主诏曰——妖武神余冲偷阅藏经楼典籍,罪大恶极,削妖武境界三层,以儆效尤!两位武神大哥,动手吧!
    宋少,我已经考虑好了,我勒令开除他们,让他们退出部队,销毁他们的所有部队及刀锋军事记录,并在全军通告以儆效尤,你看行不?
    奉天承运,庄主诏曰——妖武神余冲偷阅藏经楼典籍,罪大恶极,削汝妖武境界三层,以儆效尤!两位武神大哥,动手吧!
    来人呐,给我退出去斩了,以儆效尤!
    外,如孙中山所言,“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同样禁播的癌症、性病等医药广告,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也一直大行其道,几近“入鲍忘臭,效尤至祸”。
    现在,那个狼卫统领的尸体还挂在城楼上,唐大人说了,以儆效尤,派他们去拒敌于家门之外,他却抗命不遵,这样的人留他何用,保卫家园的勇气都没有。
    因他的《对联话》影响甚广,故名气也甚大,当下时人目为大师,尊为楷范,或纷纷效尤,或借以为违律之挡箭牌。
    如咸丰四年,河南省辉县戴莹挟花户抗纳漕粮,此次闹漕并不严重,但却引起辉县接壤州县的效尤,最后酿成了“各署聚众抗漕”案件。
    潘官指出为保障入世未深的少女,认为判教导所并不符合公众利益,故判被告实时入狱,以儆效尤,让人知道少不更事不是借口。
    不遽画押,仅只激怒于俄;画押则群起效尤分据,其祸尤速。

    汉字详情

    xiào [xiao]
    部首: 425
    笔画: 10
    五笔: UQ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KOK
    四角: 084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2) 同本义

    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左传》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史记》

    (3) 又如:效力;效绩(呈献功绩);效玺(呈献国君的印章,表示臣服);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效芹(自称贡献微薄)

    (4) 明白

    由此效之也。——《荀子·正论》

    乡也,效门室之辨。——《荀子·儒效》

    效,明也。——《方言十三》

    (5) 通“校( jiào)”。考查。考核

    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庄子·列御寇》

    (6) 又如:效试(考核试验);效志(查核心志);效情(验以情理)

    (7) 授还,授

    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授也。”

    (8) 又如:效官;效业(授官)

    (9) 显示;呈现

    信者效其忠。——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 又如:效祉(呈现福祉);效祥(呈露祥瑞)

    (11) 效验,验证

    何以效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12) 效劳,效忠

    杀身自效。——《汉书·李广苏建传》

    动词

    (1) 摹仿;师法

    效,像也。——《说文》。字亦作俲

    效者,为之法也。——《墨子·小取》

    君子是则是傚。——《诗·小雅·鹿鸣》

    民胥傚矣。——《诗·小雅·角弓》

    尤而傚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则而傚之。——《孝经》

    (2) 字又作傚

    教之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元命苞》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易·系辞上》

    父亲不思报国酬恩,捐躯尽节,效儿女子之计。——《封神演义》

    欲效野夫。——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效学(仿效,学习);效蹙(不善模仿而弄巧成拙);效好(学好);效作(仿作);效戾(效尤);效慕(仿效);效邮(效尤);东施效颦;上行下效

    名词

    (1) 功效;效果;结果

    效亦大矣。——《淮南子·脩务》

    彊弱存亡之效。——《荀子·议兵》

    以德为効。——《汉书·刘向传》

    用兵之效。——宋· 苏洵《六国论》

    效则归于天择。——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自其效观。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秦策一》

    此其效也(效:效验,验证)。——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药效;生效;失效;无效;投效;肥效;速效;后效;时效;见效;疗效;实效;奏效;特效;成效;有效

    (3) 经验

    外夷战备日新,老将多恃旧效,昧于改图,故致无功。——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英文翻译

    result, effect; effective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haau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au4 [沙头角腔] hau5 [客英字典] hau5 [海陆丰腔] hau6 hau3 [梅县腔] hau5 [台湾四县腔] hau5 hau3 [宝安腔] hau3 [东莞腔] hau3 [陆丰腔] hau5
    ◎ 潮州话:hau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六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敎去聲開口二等ghrauh/heawɣau
    yóu [you]
    部首: 342
    笔画: 4
    五笔: DNV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KU
    四角: 430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

    (2) 同本义

    尤,异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当之猶之古文,犬子也。

    尤,怪也。——《小尔雅》

    尤,异也。——《广雅》

    夫有尤物。——《左传·昭公八年》。注:“异也。”

    而视之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服注:“甚也。”

    然有知强弱之所尤。——《管子·侈靡》。注:“殊绝也。”

    夫子,物之尤也。——《庄子》

    (3) 又如:尤功(功绩最卓著。亦指功绩最卓著的人)

    (4) 惊异

    公饮之酒,厚酬之,赐及从者。司马亦如之。张丐尤之。——《左传》

    动词

    (1) 责备;怪罪

    尤其室。——《左传·襄公十五年》。注:“责过也。”

    畜君何尤。——《孟子》。注:“何尤,无过也。”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2) 又如:尤苦(苛责;污蔑);尤恶(谴责和憎恶);尤怨(埋怨;怨恨)

    (3) 缠绵;爱昵 。如:尤殢(尤云殢雨;也指放娇撒赖,纠缠不清);尤红殢翠(比喻男女间的缠绵亲昵);尤云殢雨(喻缠绵于男女欢爱)

    名词

    (1) 过失,罪过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小雅·四月》

    (2) 又如:尤诟(过失和羞辱);尤违(过失;过错);尤累(过失)

    (3) 姓

    副词

    (1) 尤其,更加

    义兴人谓三横,而 处尤剧。——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尤甚;尤妙

    英文翻译

    especially, particularly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 客家话:[东莞腔] jiu2 [梅县腔] ju2 [台湾四县腔] j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海陆丰腔] riu2 [客英字典] ju2 [陆丰腔] jiu3 [沙头角腔] jeu2 [宝安腔] ju2 (j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羽求平聲開口三等iu/hiouĭə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