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摈弃
(1) 抛弃
词语解释
见“ 摈弃 ”。
亦作“ 摈弃 ”。排斥抛弃。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孤逐女》:“妾三逐於乡,五逐於里,孤无父母,摈弃於野,无所容止。” 三国 魏 曹丕 《诏王朗等三公》:“今将休息,栖 备 高山,沉 权 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吾儕性疏拙,摈弃安足痛。” 峻青 《黎明的河边·血衣》:“看到这一切, 李老头子 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
犹放浪。
《南齐书·文学传·卞彬》:“ 彬 颇饮酒,摈弃形骸。”
引证解释
⒈ 见“摈弃”。亦作“摈弃”。
⒉ 排斥抛弃。
引汉刘向《列女传·齐孤逐女》:“妾三逐於乡,五逐於里,孤无父母,摈弃於野,无所容止。”
三国魏曹丕《诏王朗等三公》:“今将休息,栖备高山,沉权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
宋苏舜钦《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吾儕性疏拙,摈弃安足痛。”
峻青《黎明的河边·血衣》:“看到这一切, 李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
⒊ 犹放浪。
引《南齐书·文学传·卞彬》:“彬颇饮酒,摈弃形骸。”
摈弃的国语词典
排斥、遗弃。
摈弃的网络释义
摈弃
摈弃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排斥;弃绝
摈,相排斥也。——《玉篇》
贤者摈于朝。——《淮南子·说林训》
六国从亲以摈秦。——《战国策·赵策》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狱中诗》
(2) 又如:摈兑(除掉;以命换命);摈落(排去,弃而不用);摈压(受到排斥压迫)
(3) 通“傧”。导引宾客
宗人摈。——《仪礼·有司彻》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论语·乡党》
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周礼·司仪》
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周礼·小行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 同本义
弃,捐也。——《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天之弃商也久矣。——《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抛子弃草间。——王粲《七哀》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弃其妇。——清· 周容《芋老人传》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弃厌(嫌弃;厌恶);弃亲(抛弃亲族);弃礼(抛弃礼制);弃秽(抛弃秽浊);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被丢失之物);弃国(丢失封国或都城);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3) 废,废除
水官弃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废也。”
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4) 忘记
弃,忘也。——《尔雅》
其庸可弃乎。——《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忘。”
弃忽(遗忘,忽略)
(5) 违背;背叛 。如: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6) 离开
子弃寡人。——《战国策·秦策》。注:“去也。”
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7) 旷,耗费 。如: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虚度光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东莞腔] hi5 [客英字典] h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棄 | 詰利 | 溪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kʰi | khjiih/qi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