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壮 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 广西 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
《中国民间故事选·犁耙牛》:“这天夜里, 塔加 把犁耙牛带到坪子上……人们围着它,唱着甜甜的山歌,跳着愉快的扁担舞,好热闹呵!”
引证解释
⒈ 壮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广西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
引《中国民间故事选·犁耙牛》:“这天夜里, 塔加把犁耙牛带到坪子上……人们围着它,唱着甜甜的山歌,跳着愉快的扁担舞,好热闹呵!”
扁担舞的网络释义
扁担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户,从册。本义:在门户上题字)
(2) 同本义
扁,署也。——《说文》
六曰署书是也。——《秦书八体》
(3) 又如:扁表(题门表彰)
(4) 〈方〉∶把东西掖在腰间 。如:扁着几吊钱
(5) 犹撇嘴。人生气时嘴巴的表情 。如:把嘴一扁;扁诺(作揖时小声致问)
(6) 看走了样(含轻视鄙夷的意思) 。如:别把人看扁了
名词
(1) 匾额,题字的长方形牌子。后作“匾”
梦至一亭,扁日侍康。——《宋史·吴皇后传》
(2) 如:扁榜(扁牓。匾额);扁对(匾额上的对联)
形容词
(1) 指物体宽而薄
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后汉书·东夷列传》
(2) 又如:扁盒子;扁担;扁食(方言。水饺、锅贴之类的面食)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ien3 [沙头角腔] bien3 [客英字典] bien3 [海陆丰腔] bien3 [客语拼音字汇] bian3 [台湾四县腔] bien3 [东莞腔] ben3 [陆丰腔] pian3 [宝安腔] ben3
◎ 潮州话:biang2(piáng) piang1(phiang) [潮州]biêng2(piéng) piêng1(phie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篇 | 芳連 | 滂 | 仙A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山 | 仙A | pʰĭɛn | phjen/phien |
详细解释
dān
动词
(1) (形声。从手,詹声。本义:用肩挑)
(2) 同本义
儋,何也。从人,詹声。以背曰负,以肩曰儋。——《说文》。字亦作“擔”。
担,负也。——《字林》
担囊行取薪。——曹操《苦寒行》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一》
(3) 又如: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担戴(肩挑头顶)
(4) 背负 。如:担簦(背着伞)
(5) 承当,承担
吾担悲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6) 又如:分担(担负一部分);担承(承担);担扶(担当;扶助);担杜(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担干系(担干纪。负责任)
(7) 另见
dàn
名词
(1) 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负担荷以丈尺兮。——《楚辞·哀时命》。注:“荷曰担。”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2) 又如:挑担;担仗(行李担子。亦作“担脚”,“担杖”);担头(货担两头;一挑东西);货郎担
(3) 轿子 。如:担舆(肩舆)
(4) 肩负的责任 。如:重担(沉重的担子,比喻繁重的责任)
量词
(1) 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李颀《别梁鍠》
(2) 用于计成挑的东西 。如:一担柴;两担米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dan1(taⁿ) dan3(tà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亶 | 多旱 | 端 | 寒 | 上聲 | 旱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tɑn | tanx/taa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舛(
),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2) 同本义
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
乐容曰舞——蔡邕《月令章句》
(3) 又如:舞旋(旋转的舞蹈;耍弄,舞弄);舞判(装扮钟馗、判官等形象的舞蹈);芭蕾舞;歌舞(唱歌和舞蹈的合称);舞局(舞会);舞咏(舞蹈歌咏);舞头(领舞者);舞天(古代东方部族祭天之舞);舞妓(以歌舞娱人的妓女);集体舞
(4) 钟体的顶部
钲上谓之舞。——《考工记·凫氏》
动词
(1) 跳舞
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拔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又如:舞马(令马按节拍舞蹈);舞钟馗(扮作钟馗舞蹈);舞跃(拜舞欢跃);舞鸡(鸡鸣起舞);舞裀(供舞蹈用的地毯);舞象(学象舞。会舞蹈的象);舞判(扮作判官或钟馗舞蹈);舞抃(飞舞跃跃)
(3) 摇动 。如:手舞双刀
(4) 玩弄
舞智以御人。——《史记·张汤列传》
(5) 又如:舞旋(玩弄;折腾);舞手(耍弄手段);舞文弄法(玩弄文字,曲解法律);舞文巧诋(玩弄文字,诋毁构陷);舞弄文墨(舞文弄墨。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
(6) 鼓舞,振奋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柳宗元《敌戒》
(7) 戏弄 。如:舞旋(耍弄;折腾)
(8) 〈方〉∶作,搞
这事就舞起来了。——《儒林外史》
(9) 弄,抚弄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插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u3 [海陆丰腔] wu3 mu3 [客英字典] mu3 vu3 [台湾四县腔] wu3 mu3 [梅县腔] mu3 wu3 [沙头角腔] wu3 mu3 [东莞腔] wu3 [宝安腔] wu3 (mu3) [客语拼音字汇] mu3 v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武 | 文甫 | 明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myox/miuu | m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