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由之路

bì yóu zhī lù [ bi you zhi lu]
注音 ㄅ一ˋ 一ㄡˊ ㄓ ㄌㄨ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必由之路 bìyóuzhīlù

(1) 必须经过的道路

inevitable course;necessary way;the road one must follow or take

(2) 泛指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考研究生是当一个大学教师的必由之路
the only way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成语辨析

由;不能写作“油”。

成语用法

必由之路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为达到目的必须遵循的途经。

必由之路的网络释义

必由之路 (大型政论片)

  • 《必由之路》是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制作拍摄的八集大型政论专题片。
  • 2018年12月11日起,8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 必由之路 (汉语词语)

  • 必由之路,读音是bì yóu zhī lù,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是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地方。现也指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
  • 必由之路的翻译

    日语: 必(かなら)ず経由する道(みち)
    俄语: необходимый этáп

    必由之路造句

    每个难关,都是自我成熟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明必由之路地向张老师请教。
    发展科技,解放生产力是实现"四化"的必由之路。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谁想长生不老,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因此,减少动物产品食用量,增加天然植物食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例,是达到健康减肥的必由之路。经常饮用鲜豆浆,可起到平衡营养,调整内分泌和脂肪代谢系统,激发人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分解多余脂肪,增强肌肉活力的作用,既保证人体有足够的营养,又达到健康减肥的作用。
    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放弃,是一种境界,是自然界发展的一种必由之路。
    历经严酷的训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然而国内良种奶牛存栏量低,品种改良是奶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高效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的必由之路。
    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社会化是帮助下岗职工重新择业的必由之路。
    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势在必行,是深化职称改革的必由之路。

    汉字详情

    [bi]
    部首: 440
    笔画: 5
    五笔: NT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H
    四角: 330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2) 标杆;标准

    必,分极也。——《说文》

    (3) 姓

    动词

    (1) 必须,一定要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

    必为奇巧声动上。——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必防其渐(防微杜渐之意。在事情上还不显著或刚刚发生的时侯就加以防止);必也正名(必须按礼教来端正名份)

    副词

    (1) 必然,必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人人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战哉。——《战国策·赵策》

    (2) 又如:必因(一定;定然);必败(一定败);必昌(一定光耀);必竟(肯定;一定)

    (3) 必须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

    倘偌;假如

    必求之,吾助子请。——《左传》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英文翻译

    surely, most certainly; must

    方言集汇

    ◎ 粤语:bit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t7 [海陆丰腔] bit7 [梅县腔] bit7 [沙头角腔] bit7 [客语拼音字汇] bid5 [台湾四县腔] bit7 [陆丰腔] bit7 [宝安腔] bit7 [东莞腔] b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卑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pĭĕtpjit/pit
    yóu [you]
    部首: 521
    笔画: 5
    五笔: MHN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W
    四角: 506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2)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左传》

    (3) 又如:由蘖(树木枯槁或被砍伐后重发的枝条);

    (4) 经,由

    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

    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必由之路;,由边门出去

    (6) 行走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7) 通“以”( )。用

    君子无易由言。——《诗·小雅·小弁》。笺:“由,用也。”

    不能由吾子。——《左传·襄公三十年》。杜预注:“由,用也。”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是必由之。——《天工开物》

    (8) 又如:由房(用房中的音乐娱乐)

    (9) 任用

    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君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武之罪也。——《左传》

    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汉书》

    (10) 又如:由绎(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

    (11) 听凭;听任

    若赛锦,由你是谁,都输与他。——《水浒传》

    (12) 又如:由得(任凭);由心(任凭心意);由本(安于本分);由身(任凭自己);由性(任凭心意)

    (13) 遵从;遵照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14) 又如: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

    (15) 游玩 。如: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

    (16) 蹈行;践履

    隘与不恭,君子之不由也。——《孟子》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记》

    名词

    (1) 原由;缘故

    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史记》

    (2) 又如:由状(原由与情况);由缘(缘故);由委(原委);由始(起因;起始)

    (3) 来源;开头

    善行动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汉· 王充《论衡》

    (4) 又如:由历(起始和历程);由趣(来历;由末);由绪(来历;来由)

    (5) 机缘;机会

    某也愿见,无由达。——《仪礼》

    吾欲归附关中,但未有由耳。——《周书》

    (6) 法式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小雅·宾之初筵》

    (7) 途径;办法

    圣武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管子》

    (8) 又如:无由(没有门径,无从)

    (9) 姓。如:由吾(复姓)

    (1) 因为;由于

    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宣宗初亦号供奉, 程既审上晓音律…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之,动词,到)。——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由以(因而)

    介词

    (1) 自,从…(表示起点)

    由,自也。——《尔雅》

    由屋顶放光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由中(由衷);由自(自,尚自);由来(自始以来);由忠(由衷)

    英文翻译

    cause, reason;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u2 [东莞腔] jiu2 [海陆丰腔] riu2 [客英字典] ju2 [沙头角腔] jeu2 [宝安腔] ju2 (jiu2) [陆丰腔] jiu3 [梅县腔] j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以周平聲開口三等jĭəuju/jou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lu]
    部首: 717
    笔画: 13
    五笔: KHT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RMHER
    四角: 671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3)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人);路次(路途,途中);路村(因道路而形成的村落);路票(通行证);路货(在运输途中的货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走远路,才知道马力的强弱;结交朋友长久,才知人心的善恶)

    (4) 路程;行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潜《桃花源记》

    (5) 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途径

    登仕路。——清· 周容《芋老人传》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顾未有路。——《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路子(指门路)

    (7) 通“辂”。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荀子·正论》

    (8) 又如: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子);路马(古代天子、诸侯所乘路车的马)

    (9) 君王居住的地方 。如:路门(古代天子宫中最内的门);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路殿(天子诸侯的正殿)

    (10) 地区;方面;路线

    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三国演义》

    (11) 又如:路塍(田埂)

    (12) 比喻权位

    夫子当路于齐。——《孟子·公孙丑》

    (13) 铁路 。如:路矿(铁路和矿山的合称);路员(铁路上的工作人员)

    (14) 种类;类型 。如:路数(指类型)

    (15) 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都督诸路军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烽火扬州路。—— 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又如:路分(宋元时路制的区域范围)

    动词

    (1) 经过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

    (2) 通“露”。暴露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议兵》

    (3) 通“露”。败坏

    国家乃路。——《管子·四时》

    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形容词

    (1) 通“露”。裸露 。如:路数(由言行衣着等方面表露出的样子);路宿(露宿)

    (2) 大 。如:路弓(大弓);路台(高大的台)

    英文翻译

    road, path, street; journey

    方言集汇

    ◎ 粤语:l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u6 [东莞腔] lu3 [沙头角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3 [梅县腔] lu3 [客英字典] lu5 [陆丰腔] lu6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洛故去聲開口一等luloh/l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