徧计所执性

biàn jì suǒ zhí xìng [bian ji suo zhi xing]
繁体 徧計所執性
注音 ㄅ一ㄢˋ ㄐ一ˋ ㄙㄨㄛˇ ㄓˊ ㄒ一ㄥˋ

词语释义

佛教语。由于不知诸法本空,而普遍计度,执迷为有,谓之"徧计所执性"。如绳本非蛇,妄计为蛇。与"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

词语解释

  1. 见“ 徧计所执自性 ”。

引证解释

⒈ 见“徧计所执自性”。

汉字详情

biàn [bian]
部首: 303
笔画: 12
五笔: TYNA
五行:
仓颉: HOHSB
四角: 23227

英文翻译

everywhere, all over, all ar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pin3
◎ 客家话:[宝安腔] pen1 [客英字典] bien5 [台湾四县腔] bien5 pien1 [梅县腔] bien5 [海陆丰腔] bien5 pien1 [沙头角腔] pie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二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方見先開去聲開口四等pienpenh/penn
[ji]
部首: 226
笔画: 4
五笔: Y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J
四角: 34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 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2) 同本义

計,会算也。——《说文》

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

学书计。——《礼记·内则》

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

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

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

计日以还。——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计其长。——明· 魏学洢《核舟记》

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4) 计较;关心于

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

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5) 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6) 商议;谋划

计,谋也。——《广雅》

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非计久长。

长安君计短。

计之曰。——唐· 柳宗元《三戒》

(7) 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

(8) 考察;审核

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9) 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

名词

(1) 算法;算术 。如:计历(算历)

(2) 计簿 。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3) 呈送计簿的官吏 。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

(4) 计策;计谋

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

计者,所以定事也。——《韩非子·存韩》

吾计已决。——汉· 刘向《列女传》

计无所出。——晋· 干宝《搜神记》

何以为计。——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

(6) 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

(7) 生计,谋生手段 。如:家计

(8) 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如:国计民生

(9) 姓

英文翻译

plan, plot; strategem; scheme

方言集汇

◎ 粤语:gai3
◎ 潮州话:goi3

宋本广韵

suǒ [suo]
部首: 413
笔画: 8
五笔: RNR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SHML
四角: 72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 )本义:伐木声)

(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4) 道理;方法 。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所解的义理)

(5) 地方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6)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7) 着落;结果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清· 黄宗羲《原君》

助词

(1) 表示结构

(2)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

(4) 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史记》

(5) 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试。——《列子》

(6) 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

(8)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

(9) 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量词

(1)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如:有房两所

(2) 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

(3) 用于建筑物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副词

(1) 尚,还

江陵去 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乐府诗集》

(2) 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代词

(1) 这,此 。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若,如果 。如:所不(誓词。假使不)

形容词

(1) 一切,所有 。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2)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3) 许多的,多种的

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

(4) 可以的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

英文翻译

place, location; numerary adjunct

方言集汇

◎ 粤语:so2
◎ 客家话:[梅县腔] so3 [沙头角腔] so3 [客英字典] so3 [海陆丰腔] so3 [客语拼音字汇] so3 [东莞腔] so3 [陆丰腔] so3 [宝安腔] so3 [台湾四县腔] so3
◎ 潮州话:so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踈舉上聲開口三等sriox/shvvʃĭo
zhí [zhi]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VY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KNI
四角: 550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2) 同本义

执,捕罪人也。——《说文》

而妻妾执。——《礼记·檀弓》。注:“拘也。”

使执连尹。——《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

遂袭虞,灭之,执 虞公。——《左传·僖公五年》

被执至南门。——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执命(讨命;索命);执讯(捉命并加以审问);执囚(拘捕囚禁);执问(拘留讯问);执狱(治狱;审判案件)

(4) 拿;持

执之用黄牛之革。——《易·遯》

执君之乘车。——《礼记·少仪》。注:“执辔也。”

执竞武王。——《诗·周颂·执竞》。笺:“执,持也。”

执束帛。——《礼记·曾子问》

献琛执贽。——《文选·张衡·东京赋》

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

执叶伺蝉。——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居左者手执蒲葵扇。——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

东坡右手执卷端。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执圭端拱(双手拿圭拱捧于胸前);执鞭弭(为人驾驭车马,充当保镖);执锐(手持兵器);执桴(拿起鼓槌);执拂(手执拂尘);执玉(手捧玉器);执杖(手持丧棒);执圭(以手持圭)

(7) 操持;执行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汉书·叔孙通传》

(8) 又如:执作(操作;劳作);执役(服役人员;工作人员);执料(操持,照料);执威(施行刑罚);执务(操持,担任);执职(从事某专职;服役)

(9) 主持;掌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执狱牢者无病。——《淮南子·说山训》

(10) 又如:执专阃外(执掌镇守国家边关的权力);执正(主持公道);执炊(掌管炊事,做饭);执把(把持;掌管;拿着);执事人(主管具体事务的人)

(11) 掌握;控制

公子执辔愈恭。(执辔:握着驭马的缰绳。)——《史记·魏公子列传》

(12) 又如:执服(慑服,因畏惧而服从);执持(握持,控制,掌握);执权(掌握权柄)

(13) 固执;坚持

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荀子·儒效》

(14) 又如:执迷不化(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执泥一见(固执一义,不知通权变达);执告(执意求告);执违(执意违抗);各执己见;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掌握根本之道)

(15) 取得

是皆不足以执信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16) 判断

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也。——《礼记·乐记》

(17) 又如:执狱(审判案子)

(18) 堵塞

子玉使 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9) 结下,结成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国语·越语上》

(20) 又如:执怨(结怨,抱急);执仇(结仇)

(21) 对待

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荀子》

名词

(1) 至交,好友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杜甫《赠卫八处士》

(2) 凭单 。如:执凭文帖(有官府印信的公文);执结(具结证明);执证(凭证);回执;收执

(3) 姓

介词

相当于“用”、“凭”

执古可以御今,证今可以知古。——《云笈七签》

英文翻译

hold in hand; keep; carry out

方言集汇

◎ 粤语:zap1

宋本广韵

xìng [xing]
部首: 339
笔画: 8
五笔: NTG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PHQM
四角: 950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2) 同本义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

性,质也。——《广雅》

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篇》

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白虎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篇》

(3) 又如:性根(根性;本性);性行(人的禀性和行为);性气(人的个性和脾气);个性(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或理性);禀性(本性);性尚(本性的爱好和崇尚)

(4) 事物的性质或性能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物性之苦。——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物性之不同。——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性力(指药性和药力);性状;共性(共同具有的性质)

(6) 通“生”( shēng)。生命;生机

莫保其性。——《左传·昭公八年》

民乐其性,而无寇雠。——《左传·昭公十九年》

为炮烙以伤民性。——《韩非子·难势》

性命寿长,终其天年而不夭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韩诗外传·卷一》

(7) 又如:性理(谓生命之原理);性类(犹生类,指有生命的物类)

(8) 性情;脾气

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晋· 陶潜《归园田居》

吾性不喜华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性悖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尊德性。——清· 刘开《问说》

(9) 又如:性行淑均(性格和善,品行端正);性耽隐癖(秉性迟钝,甘子寂寞);性起(发脾气);性理(性情和理智)

(10) 性别 。如: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11) 语法中词的属性 。如:阳性、阴性、中性

(12) 指与生殖、性欲有关的 。如:性感;性欲

(13) 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 。与“相”相对。如:性心(佛教语。真心。即自性清净心);性火(佛教语。谓遍布于一切物质现象的火性);性宗(道家的一宗派,主张以修性为本);性相(性指事物的本性;相指事物的表相)

(14) 内心 。如:性地(聪慧;修养);性窦(心窍);性识(天分,悟性)

英文翻译

nature, character, sex

方言集汇

◎ 粤语:sing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xiang4 xin4 [宝安腔] sin5 [客英字典] siang5 sin5 [陆丰腔] sin5 [梅县腔] siang5 sin5 [台湾四县腔] sin5 siang5 [沙头角腔] sin5 [海陆丰腔] sin5 siang5 [东莞腔] s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五勁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正清開去聲開口三等sĭɛŋsiengh/sie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