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佛

páng fó [ pang fo]
繁体 彷彿

词语释义

彷彿 fǎngfú

(1) 同“仿佛”

as if

词语解释

  1. 亦作“ 彷髴 ”。

    1.依稀,不甚真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既杀 吉 ,每独坐,彷彿见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 兄 子硕 ,送客 餘杭 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 受教於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2. 谓大体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 汉武 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兰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彷彿古制也。” 闻一多 《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彷彿。”

  3. 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4. 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

    《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引证解释

亦作“彷髴 ”。

1.依稀,不甚真切。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策既杀吉 ,每独坐,彷彿见吉在左右。” 宋何薳《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兄子硕 ,送客餘杭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刘壎《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受教於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谓大体相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汉武也。”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 兰亭石刻,惟定武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 明叶盛《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彷彿古制也。” 闻一多《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彷彿。”

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苏轼《答上官长官》:“所居临大江 ,望武昌诸山如咫尺。时復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彷彿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

《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彷佛的翻译

英语: toseem,asif,alike,similar
德语: erscheinen(V),alsob,scheinen,Anschein(S),alsob
法语: sembler,paraître,semblable,ressemblant,commesi,semble,commesi

彷佛造句

骑上去,英姿焕发,彷佛成为皇室的一员。
他那双空虚而寂寞的眼睛,就彷佛真的已看见了死亡。
这篇作品平实生动,彷佛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
原野上的夜风习习吹过,野草摇动,在衣衫飘动与沉默之间,彷佛时光也静止不动。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彷佛你消失了一样。
彷佛我俩是有缘无份。
这场大雨,却彷佛也是上天也惩罚他一般,竟是下个不停,雨势丝毫不退,电闪雷鸣,在他身上猖狂呼啸。
这崇山峻岭中的小村庄,彷佛人间的世外桃源。
这里的黄昏很突然,夜很静,璀璨的星空彷佛没有尽头。
遥远而且哀伤,彷佛你已经死了。
在爱情里,总是彼此伤害,彷佛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爱得激烈爱到轰轰烈烈。
对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说道理,彷佛在对牛弹琴。
水仙花很漂亮,彷佛一位青春的少女。
她捶著胸,彷佛胸际有些痛。
那时楼价急跌,但午夜还可见到镕焊工人在高高的钢架上操作,彷佛天上的星星。
彷佛还看见昨日那张悲伤的脸庞,快乐有时候竟然辣得像一记耳光。
也许由于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下抒发情感,陈绮贞的声音听来特别温暖而富有感情,她的剖白特别敏锐细微,彷佛把只存留于内心的情绪全然倾诉。
这民起来,彷佛母狮,挺身,好像公狮,未曾吃野食,未曾喝被伤者之血,决不躺卧。
您但说无妨,哪怕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我也在所不辞!强爷使劲拍着胸口认真的说道,那种重情重义的神态,彷佛可以为张旭随时挡子弹一样。
但是仙姑不停觉得永成跟美芳彷佛有所隐瞒,因此暗中仔细调查隐藏在刘家的秘密。

汉字详情

páng,fǎng [pang,fang]
部首: 303
笔画: 7
五笔: TYN
五行:
仓颉: HOYHS
四角: 20227

详细解释

fǎng

动词

(1) 相当

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郎才女貌合相彷。——《西厢记》

关将军美形状, 张将军猛势状,再何势得相彷。—— 元· 关汉卿《西蜀梦》

(2) 见“彷彿”

(3) 另见 páng

páng

动词

(1) (形声。从彳( chì),方声。彳,小步走。《玉篇》:“彷,彷徨也。”双音词“彷徨”又写作“方皇”、“仿偟”、“旁皇”,意为游移不定、盘旋。“彷”又构成“彷徉”。本义:徘徊、游荡)

(2) 同本义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彷洋(俳徊,遨游)

(4) 芒然失据的样子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5) 另见 fǎng

英文翻译

like, resembling; resemble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2 pong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ong3 [海陆丰腔] pong2 fong3 [梅县腔] fong3 [宝安腔] fong3 | pong2 [客语拼音字汇] fong3 [台湾四县腔] pong2 fong3 [陆丰腔] fong3 [东莞腔] fo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步光唐開平聲開口一等bʰɑŋbang
fó,fú [fo,fu]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XJH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LLN
四角: 25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2) 又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带来的光明);佛会(佛菩萨众圣会聚的地方);佛图(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3) 佛教

攘斥佛老。——韩愈《进学解》

(4) 又如:信佛;佛学(佛教的学问);佛义(佛教的经义);佛典(佛教的典籍)

(5) 佛像

此上手房宇,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西游记》

(6) 又如:铜佛;佛面(佛像面部);佛座(安置佛像的台);佛殿;佛宝(各种佛像)

(7) 比喻慈悲的人

民举手加额,呼余为佛。——宋· 吕祖谦《吕氏家塾记》

(8) 佛经

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红楼梦》

(9) 又如:诵佛;念佛;佛偈(佛经中的颂词)

(10) 另见 fú;bó

动词

通“拂”。违背

佛,戾也。或作拂。——《集韵》

(2) ——见“仿佛”( fǎngfú)

(3) 另见

英文翻译

Buddha; of Buddhism; merciful person; Buddhist image; the dead (Jap.)

方言集汇

◎ 粤语:bat6 fat1 fat6
◎ 客家话:[梅县腔] fut8 [东莞腔] fut8 [客英字典] fut8 [海陆丰腔] fut8 [客语拼音字汇] fud6 [台湾四县腔] fut8 [沙头角腔] fut8 [陆丰腔] fut8 [宝安腔] fut8
◎ 潮州话:hug8(hûk) hug4(hu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八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符弗入聲合口三等bʰĭuətbyot/bi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