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似乎
(1) 仿佛;有些像
词语解释
副词。好象;仿佛。
宋 杨万里 《后蟹赋》:“幕府初开,延见俊良,望见一客,又似乎 彭越 与 解扬 。” 明 方孝孺 《杂著·成化》:“岁时则读法,春秋则会射蒐狩;考其善而书之,纠其恶而戒之……其事似乎太烦也,然则 周 卒以此而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谓能记前生,则似乎未必。” 叶君健 《火花》一:“他似乎是在和寒风及与它结伴而来的冰冻挑战。”
引证解释
⒈ 副词。好象;仿佛。
引宋杨万里《后蟹赋》:“幕府初开,延见俊良,望见一客,又似乎彭越与解扬。”
明方孝孺《杂著·成化》:“岁时则读法,春秋则会射蒐狩;考其善而书之,纠其恶而戒之……其事似乎太烦也,然则周卒以此而治。”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谓能记前生,则似乎未必。”
叶君健《火花》一:“他似乎是在和寒风及与它结伴而来的冰冻挑战。”
似乎的国语词典
好像。
似乎的网络释义
似乎
似乎的翻译
似乎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ì
助词
(1) 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比况,相当于“似的”、“如…一般”
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水浒传》
(2) 另见
sì
动词
(1)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2) 同本义
似,象也。——《说文》
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墨子经上》
见似目瞿。——《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
寡人虽无似也。——《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
似,类也。——《广雅》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庄子·大宗师》
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吕氏春秋·疑似》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吕氏春秋·察今》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似起(像,如);似像(相同的样子,模样);似有若无(只当没有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似许(如此,如许);似漆如胶(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似类(相类;相似;像);似若(好像)
(4) 似乎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似不足信;似如(好像);似若(好像);似是而非
(6) 给予,送给
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贾岛《剑客》
(7) 继承
是以似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似续妣祖。——《诗·小雅·斯干》
(8) 又如:似续(继承;继续);召公是似
介词
(1) 用于比较,表示程度更甚
今年衰似去年些。——宋· 刘克庄《浪淘沙·纸帐素屏遮》
(2) 又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
(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影响及于他处,相当于“与”、“向”
今朝别有承恩处,鹦鹉飞来说似人。——罗邺《宫中》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e5 [客语拼音字汇] ci4 si4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5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海陆丰腔] sii5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c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似 | 詳里 | 邪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zsix/sziio | z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3)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 。如:乎号
语词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词
(1)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后缀词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fu2 [沙头角腔] fu2 [东莞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梅县腔] fu2 [陆丰腔] fu3 [客英字典] fu2 [宝安腔] fu2
◎ 潮州话:hu1 h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胡 | 戸吳 | 匣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gho/hu | ɣ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