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谐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辅佐协调。
《书·皋陶谟》:“允迪厥德,謨明弼谐。” 孔 传:“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谋广聪明,以辅谐其政。” 孔颖达 疏:“聪明者自是己性,又当受纳人言,使多所闻见,以博大此聪明,以辅弼和谐其政。” 晋 卢谌 《赠刘琨》诗:“弼谐靡成,良谋莫陈。”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弼谐方一展,班序更何躋。”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然后可移之于郡,用是道佐佑长吏,则 龚 黄 循良之政可待也,復可移之于国,用是道弼谐帝皇,则 尧 舜 雍熙之化可致也。”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二》:“ 唐待制 肃 与 丁晋公 为友,宅又相对, 丁 将有弼谐之命, 唐 遂迁居州北。”
引证解释
⒈ 谓辅佐协调。
引《书·皋陶谟》:“允迪厥德,謨明弼谐。”
孔传:“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谋广聪明,以辅谐其政。”
孔颖达疏:“聪明者自是己性,又当受纳人言,使多所闻见,以博大此聪明,以辅弼和谐其政。”
晋卢谌《赠刘琨》诗:“弼谐靡成,良谋莫陈。”
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弼谐方一展,班序更何躋。”
宋王禹偁《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然后可移之于郡,用是道佐佑长吏,则龚黄循良之政可待也,復可移之于国,用是道弼谐帝皇,则尧舜雍熙之化可致也。”
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二》:“唐待制肃与丁晋公为友,宅又相对, 丁将有弼谐之命, 唐遂迁居州北。”
弼谐的网络释义
弼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弼,辅也。——《说文》。按,当训弓辅也。
(2) 辅佐君王的大臣
柱石之臣,宜民辅弼。(左称辅,右称弼。)——《后汉书·伏湛传》
梦帝赉予良弼。——《书·说命上》
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新唐书》
动词
(1) 辅助,特指臣下辅佐君王
择其能正色。弼违。——《晋书·武帝纪》
能弼宁晋室,辅予一人。——《晋书·元帝纪》
予违汝弼。——《书·益稷》
建立辅弼。——曹操《求言令》
(2) 又如:辅弼(辅佐);弼匡(辅佐改正);弼教(辅助教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et7 pit7 [客英字典] pet7 pit7 bit7 [宝安腔] bet7 pit7 [梅县腔] bit7 [东莞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ad6 ped5 [台湾四县腔] pet7 pit7
◎ 潮州话:big8 [揭阳]biag8 [潮阳]piag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弼 | 房密 | 並 | 質B開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眞B | 臻 | bit/byt | bʰĭĕt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皆声。本义:和谐)
(2) 同本义(强调配合得匀称)
谐,和也。——《尔雅》
克谐以孝。——《书·尧典》
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夫妻谐老。——《初刻拍案惊奇》
(3) 又如: 谐当(妥当);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谐调(和谐);谐奏(和协地演奏);谐律(谐合于音律)
(4) 言语或行为有趣而引人发笑
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汉书·东方朔传》
心亲不复异新旧,使脱巾屦相谐嬉。——宋· 王安石《和刘贡甫燕集之作》
醉中共笑语,往往杂谐谚。——明· 高启《赠杨荥阳》
(5) 又如:谐易(诙谐平易);谐辞(戏谑之辞);谐谚(诙谐谚语);谐画(富于谐趣的话)
动词
(1) 办妥,办成功
恐事不谐,反遭其害。——《三国演义》
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宋史》
(2) 又如:谐当(妥当)
(3) 商定
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后汉书》
(4) 又如:谐价(议价成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ha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