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承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辅助继承。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周礼>序》:“《诗》、《书》、《春秋》,皆 孔子 论定, 孟軻 诸儒相与弼承,世不能知,而信其所从。”
引证解释
⒈ 辅助继承。
引明叶盛《水东日记·<周礼>序》:“《诗》、《书》、《春秋》,皆孔子论定, 孟軻诸儒相与弼承,世不能知,而信其所从。”
弼承的网络释义
弼承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弼,辅也。——《说文》。按,当训弓辅也。
(2) 辅佐君王的大臣
柱石之臣,宜民辅弼。(左称辅,右称弼。)——《后汉书·伏湛传》
梦帝赉予良弼。——《书·说命上》
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新唐书》
动词
(1) 辅助,特指臣下辅佐君王
择其能正色。弼违。——《晋书·武帝纪》
能弼宁晋室,辅予一人。——《晋书·元帝纪》
予违汝弼。——《书·益稷》
建立辅弼。——曹操《求言令》
(2) 又如:辅弼(辅佐);弼匡(辅佐改正);弼教(辅助教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et7 pit7 [客英字典] pet7 pit7 bit7 [宝安腔] bet7 pit7 [梅县腔] bit7 [东莞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ad6 ped5 [台湾四县腔] pet7 pit7
◎ 潮州话:big8 [揭阳]biag8 [潮阳]piag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弼 | 房密 | 並 | 質B開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眞B | 臻 | bit/byt | bʰĭĕt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2) 手握;用手掌支撑
承,奉也。受也。——《说文》
女承筐无实。——《易·归妹》。虞注:“自下受上称承。”
承筐是将。——《诗·小雅·鹿鸣》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承印(捧印);承萼(指物件承托的联结部分);承盘(托盘)
(4) 继承
朱明未承夜兮。——《楚辞·招魂》。注:“续也。”
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承袭(继承);承家(承继家业);承授(承继传受)
(6) 接受;承受
若不足而不承。——《庄子·大宗师》
士于大夫承贺。——《礼记·王藻》
(7) 又如:承派(接受委派);承教(谦词。接受教诲);承做(接受加工);承命(受命)
(8) 奉承 。如:承附(奉承附和);承旨(逢迎意旨);承志(迎合意旨;继承大志)
(9) 承担,担负;担当 。如:承造(负责建造);承局(包办各项事务的人;衙门中的差人)
(10) 秉承 。如:承制(奉旨);承荷(秉承);承运(秉受天命)
(11) 招认 。如:承招(认罪招供);承抵(认罪抵命);承伏(认罪)
(12) 侍奉 。如:承欢(承色。侍奉父母,使之高兴);承应(侍候,伺候;妓女、艺人应宫庭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名词
指某些起承载作用的物件,或指某些物件起承载作用的部分 。如:石承;轴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n2 [沙头角腔] sin2 [客英字典] shin2 [陆丰腔] shin3 [梅县腔] shin2 [海陆丰腔] shin2 [宝安腔] sin2 [台湾四县腔] siin2 [东莞腔] s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承 | 署陵 | 常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ʑĭəŋ | zjing/zj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