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人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含义与“人格障碍”相同。
变态人格的网络释义
变态人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孌( )声。本义:变化,改变)(2) 同本义
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天气突变;巨变(巨大的变化);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比高宫低半音)
(4) 变通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 桓宽《盐铁论》
(5) 发动事变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6)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名词
(1)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哗变(称军队突然叛变);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3)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4) 又如:变怪(灾变怪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2) 同本义
態,意态也。——《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尽态极妍。——唐· 杜牧《阿房宫赋》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情状,神情
览将帅之变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如:病态;情态;气态;液态;态色(踌躇满志的神色);态状(状态;状貌);态浓(妆扮浓艳)
(4) 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见“主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代词
(1) 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形容词
人为,人造成的 。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in2 [沙头角腔] gnin2 [客英字典] ngin2 [海陆丰腔] ngi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n1 ngin2 [东莞腔] ngin2 [宝安腔] ngin2 [台湾四县腔] ngin2 [陆丰腔] gnin3
◎ 潮州话:nang5 (nâng) ring5 (jîng)[揭阳]rê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仁 | 如鄰 | 日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njin/ri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 同本义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书》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
(3) 引申为格子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窗格上有火燃处。——《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 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
(5) 栅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6) 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
(7) 法式;标准;规格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8) 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
(9) 条例;制度 。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
(10) 品格;格调 。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
(11) 箭靶子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12) 又如:格的(箭靶中心)
(13) 博戏名 。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
(14) 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 宾格、 所有格)
(15) 通“茖”。茖葱。山葱
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后汉书·马融传》
(16) 通“落”(
)。村落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动词
(1) 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 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
(3) 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適(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4) 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
(5) 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6) 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
(7) 量度;衡量 。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
(8) 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9) 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
(10) 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11) 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
(12) 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13) 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
(14)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15) 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
形容词
(1) 拘执 。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
(2) 被限制,受局限 。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限制,不能通融办理)
(3) 圣的 。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4) 吉祥 。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
(5) 正确 。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
(6) 通“嘏”(
)。大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7) 又如:格命(皇命)
代词
(1) 〈方〉∶这;那 。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
(2) 语助词。的 。如:格来(方言。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的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梅县腔] gak7 get7 [台湾四县腔] gak7 giet7 [客英字典] get7 gak7 giet7 [陆丰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ged5 giad5 [宝安腔] gak7 [海陆丰腔] gak7 giet7
◎ 潮州话:gê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各 | 古落 | 見 | 鐸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kak | kɑ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