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多端

biàn huà duō duān [ bian hua duo duan]
繁体 變化多端
注音 ㄅ一ㄢˋ ㄏㄨㄚˋ ㄉㄨㄛ ㄉㄨㄢ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变化多端 biànhuà-duōduān

(1) 程度、大小、高低等极不相同的变化

一幅真正巴罗克创作的风景画,变化多端,故意经常使人意想不到
be most changeful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

成语辨析

(一)变化多端和“变幻莫测”;都表示变化很多。但变化多端偏重变化得没有头绪和规律;“变幻莫测”偏重指变化得使人无法捉摸;感到困惑。(二)见“变化无穷”(65页)。(三)见“变化无常”(64页)。

成语用法

变化多端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变化的项目、样子极多。

变化多端的国语词典

变化繁多,难以预测。

如:「中国菜的作法真是变化多端,除煎、煮、烤、炸以外,还可清蒸。」

变化多端的网络释义

变化多端

  • 变化多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iàn huà duō duān,意思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 变化多端的翻译

    日语: 変化極(きわま)りなし

    变化多端造句

    他打的球变化多端,常让对手防不胜防。
    夏天的天气变化多端,一会儿烈日炎炎,一会儿雷电交加。
    这些钟乳石,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确实值得一看。
    天上的云彩变化多端,一会儿像一只兔子在吃萝卜,一会儿像一只大狗在奔跑,一会儿像一匹奔驰的骏马。
    你的天赋潜能是批判能力很强,也就是爱挑毛病,由于你拥有锐利的分析能力,能够很快找出问题的症结,也可以专注在一些需要革新的领域,因此你适合活跃在变化多端的商业环境中,或从事需要技巧的挑战性工作,只要是需要创新的时机,你都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喔。
    火烧云变化多端,一瞬间的功夫就有那么多种颜色。
    他打球变化多端,常让对手防不胜防。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在变化多端的时代能真正拥有的财产。
    这本散文集中的每篇文章写作手法都不相同,变化多端,各有特色。
    雨姑娘的舞步,时而整齐,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了变化多端的情感,这好似一曲曲清雅豪放的奏鸣曲。
    天空中的云变化多端,时而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时而又像一只威武的狮子。
    天上的云形态多样,变化多端。
    虽说都是石钟乳和石笋,但张家界黄龙洞里的大小、形态可就变化多端,称得上是天下奇观。
    妈妈总是把蔬菜的颜色搭配得五彩斑斓,把蔬菜的形状切得变化多端,让人看了很有食欲。
    我此时此刻不知怎么形容我的高兴心情。就如重获的小鸟,得到解放的犯人,逃离猎人追捕的动物。。。。。。又或者说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有喜有悲,如一个五味瓶,尝了苦才珍惜甜,而尝了甜才知道幸福的味道。生活变化多端,自己慢慢品味吧!。
    最近天气变化多端,注意增减衣物,小心着凉感冒,生病就不好了,我会心疼的。
    这个溶洞,里面气象万千,变化多端,令人流连忘返。
    天上的云形态各异,仿佛像一个变化多端的仙女在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晚霞像一幕幕精彩的电影,上演着变化多端的情节。

    汉字详情

    biàn [bian]
    部首: 228
    笔画: 8
    五笔: YOC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CE
    四角: 0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孌( 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天气突变;巨变(巨大的变化);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比高宫低半音)

    (4) 变通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 桓宽《盐铁论》

    (5) 发动事变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6)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名词

    (1)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哗变(称军队突然叛变);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3)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4) 又如:变怪(灾变怪异)

    英文翻译

    change, transform, alter; rebel

    方言集汇

    ◎ 粤语:bin3

    宋本广韵

    huà,huā [hua]
    部首: 221
    笔画: 4
    五笔: WX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P
    四角: 24210

    详细解释

    huā

    动词

    (1) 用掉、耗费。同“花” 。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huà

    动词

    (1) (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和故百物化焉。——《礼记·乐记》

    若欲其化也。——《周礼·柞氏》。注:“犹生也。”

    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胜败若化。——《国语·晋语》。注:“言转化无常也。”

    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

    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而骨化石。——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化现(变化);化心(改变其心性);化先(四时变化之始);化治(变化治理)

    (4) 教化

    化,教行也。——《说文》。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

    变则化。——《礼记·中庸》

    淳淳乎纯谨畏化。——《吕氏春秋·士容》。注:“教也。”

    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杨恽《报孙会宗书》

    (5) 又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6) 感化;转变人心

    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邹阳《狱中梁王书》

    (7) 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8) 募化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西游记》

    (9) 又如:化饭(化斋);化布施(即化缘。佛教用语。募化钱粮);化钱(募化钱财);化斋(僧道向人募化斋饭)

    (10) 用火烧 。如:化人场(化人厂。即火葬场);火化

    (11) 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12) 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 死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14) 消除,去掉

    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名词

    (1) 习俗,风气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如:数理化

    后缀词

    (1) 使成为,使变成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huā

    英文翻译

    change, convert, reform; -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aa3
    ◎ 客家话:[梅县腔] fa5 [海陆丰腔] fa5 [客英字典] fa5 [宝安腔] fa5 [客语拼音字汇] fa4 [陆丰腔] fa5 [沙头角腔] fa5 [台湾四县腔] fa5 [东莞腔] f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霸麻二合去聲合口二等hruah/xoahpi
    duō [duo]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Q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NI
    四角: 2720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程度大 。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副词

    (1) 多么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英文翻译

    much, many; more than, over

    方言集汇

    ◎ 粤语:do1
    ◎ 客家话:[梅县腔] do1 [东莞腔] do1 [客语拼音字汇] do1 [宝安腔] do1 [客英字典] do1 [陆丰腔] do1 [沙头角腔]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海陆丰腔] d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得何平聲開口一等ta
    duān [duan]
    部首: 507
    笔画: 14
    五笔: UM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TUMB
    四角: 02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立,耑( duān)声。本义:站得直)

    (2) 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4)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

    (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名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动词

    (1) 详审 。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副词

    (1) 确实;果真 。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英文翻译

    end, extreme; head; begin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dyu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on1 [客英字典] don1 [沙头角腔] don1 [梅县腔] don1 [台湾四县腔] don1 [客语拼音字汇] don1 [陆丰腔] don1 [东莞腔] don1 [宝安腔] d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六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多官平聲合口一等tuɑnt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