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庄子刺虎

biàn zhuāng zi cì hǔ [bian zhuang zi ci hu]
繁体 卞莊子刺虎
注音 ㄅ一ㄢˋ ㄓㄨㄤ ˙ㄗ ㄘˋ ㄏㄨˇ

词语释义

《史记•张仪列传》:“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后用以指趁两个敌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之机打击敌人,将双方一齐消灭。

词语解释

  1. 《史记·张仪列传》:“亦尝有以夫 卞庄子 刺虎闻於王者乎? 庄子 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鬭,鬭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 以为然……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后用以指趁两个敌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之机打击敌人,将双方一齐消灭。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及 宋义 待 秦 赵 之毙,与昔 卞庄 刺虎同説者也。”《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且宜两存而鬭之,犹 卞庄子 之刺虎,坐收其毙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闻 契丹 与 金 相攻,若 契丹 事成,他日自可收 卞庄子 刺虎之功。” 宋 陈亮 《酌古论一·先主》:“两虎方鬭,当收 卞庄子 之功。”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 女真 ﹞视中国与 契丹 拏兵不止,鏖战不解,胜负未决,强弱未分,持 卞庄 两鬭之説。”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四节:“惟同国推刃,自相靡敝,久而不解,两虎之噬,恐利 卞庄 之刺。”

引证解释

⒈ 后用以指趁两个敌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之机打击敌人,将双方一齐消灭。

《史记·张仪列传》:“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於王者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鬭,鬭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説者也。”
《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且宜两存而鬭之,犹卞庄子之刺虎,坐收其毙也。”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闻契丹与金相攻,若契丹事成,他日自可收卞庄子刺虎之功。”
宋陈亮《酌古论一·先主》:“两虎方鬭,当收卞庄子之功。”
宋岳珂《桯史·燕山先见》:“﹝女真﹞视中国与契丹拏兵不止,鏖战不解,胜负未决,强弱未分,持卞庄两鬭之説。”
郭孝成《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四节:“惟同国推刃,自相靡敝,久而不解,两虎之噬,恐利卞庄之刺。”

卞庄子刺虎的网络释义

卞庄子刺虎

  • 战国时陈轸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韩魏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后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 卞庄子是春秋时期鲁国卞邑大夫,卞庄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办事处。
  • 汉字详情

    biàn [bian]
    部首: 205
    笔画: 4
    五笔: YH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Y
    四角: 0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法,法度

    卞,法也。——《玉篇》

    率循大卞。——《书·顾命》

    (2) 古地名 。春秋时鲁邑,汉置卞县,后魏废。故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

    (3) 姓

    形容词

    急躁

    庄公卞急而好洁。——《左传·定公三年》

    英文翻译

    to be impatient, in a hurry; excit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bin6
    ◎ 客家话:[梅县腔] pien5 [台湾四县腔] pien5 [客英字典] pien3 [宝安腔] pen3 [客语拼音字汇] pian3 [海陆丰腔] pien6
    ◎ 潮州话:波嫣6(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三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皮變仙B開去聲開口三等仙Bbienh/byennbʰĭɛn
    zhuāng [zhuang]
    部首: 314
    笔画: 6
    五笔: YF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G
    四角: 0021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艸,从壮,壮亦声。本义:草大)

    (2) 同本义

    莊,草芽之壮也。——《六书正伪》

    莊,草盛貌。——《唐韵》

    汉明帝名 莊, 汉世多以严字为之。《左传》、《楚莊王国》、《莊子》、《论语》、《卞莊子》,古今人表皆作严,此字从草,壮声,许不著说解,其义失传。——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 谨严持重

    临之以庄,则敬。——《论语·为政》

    师之以庄贤于丘也。——《列子·仲尼》

    则季孙终身庄而遇贼。——《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4) 又如:庄论(庄重严肃的议论或说教);庄语(庄重正直的言论);庄士(端正之士;正人君子);庄色(严肃的神色)

    (5) 四面八方的,四通八达的

    为开第康庄之衢。——《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6) 恭敬

    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注:“敬也。”

    居处不庄,非孝也。——《吕氏春秋》

    (7) 又如:庄椿(祝人长寿之词)

    名词

    (1) 村庄,也指建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别墅

    邻富鸡长住,庄贫客渐稀。——唐· 姚合《原上新居》

    (2) 又如:王家庄;台儿庄;庄子(村庄);庄屯(清初,政府圈拨土地给各旗官兵而形成的村庄。又称屯庄)

    (3) 六路通达的大路

    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盐铁论·国疾》

    (4) 又如康庄(康,五路通达的大路;庄:六路通达的大路。合称通达的大路);庄馗(四通八达的道路。馗,同“逵”)

    (5) 庄园,皇室、官僚、地主等在乡下占据的大片土地及其建筑物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杜工部草堂诗笺》

    (6) 又如:庄吏(为地主管理田庄及收税租的人);庄奴(佃户,佃农);庄宾(指佃客、佃农);庄地(庄田)

    (7) 规模较大的或做批发生意的商店 。如:庄款(在钱庄的存款);庄折(钱庄的存折);布庄;茶庄;钱庄;饭庄

    (8) 庄口(专销某地货物的地方)的简称 。如:京庄、广庄即是为专销京货、广货的庄口

    (9) 庄家 。如:轮流坐庄

    (10) 姓。如:庄子(即庄周,约前369—前295,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简称)

    量词

    (1) 件。后作“桩”

    此一庄事不敢隐讳。——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

    (2) 古代云南交易用贝单位

    交易用贝,一枚曰庄,四庄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动词

    通“妆”。打扮,修饰

    靓庄刻饰。——《汉书·司马相如传》

    靓庄藻野。——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沐浴靓庄。——《北史·隋宗室诸王传》

    英文翻译

    village, hamlet; villa, manor

    方言集汇

    ◎ 粤语:zo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ong1 [梅县腔] zong1 [陆丰腔] zong1 [客英字典] zong1 [台湾四县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宝安腔] zong1 [东莞腔] zong1
    ◎ 潮州话:之秧1 之安1 ,zeng1(tsurng) zang1(ts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三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萌耕開平聲開口二等breng/baengbʰæŋ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
    cì,cī [ci]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GMIJ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BLN
    四角: 52900

    详细解释

    (1)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刀,朿( )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2) 同本义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3)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4) 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6) 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 高梁。——《国语·晋语》

    (7)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8) 指责、揭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10) 探取;采取

    刺六经中作王制。——《史记·封禅书》

    (11) 又如: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12) 刺探;侦探

    至公车刺取。——《汉书·丙吉传》

    (13) 又如: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14) 插入;钻进 。如:刺天(冲入天空)

    (15) 刺激;刺射 。如: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16) 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如: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名词

    (1) 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2) 名帖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4) 兵器的锋刃 。如: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5) 旁边 。如: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6) 另见

    英文翻译

    stab; prick, irritate; prod

    方言集汇

    ◎ 粤语:ci3 cik3 sik3
    ◎ 客家话:[宝安腔] ciuk7 | ci5 [梅县腔] ze5 ciuk7 lak7 [台湾四县腔] ciuk7 cih5 [客英字典] cih5 ciuk7 cu5 [东莞腔] ci5 [海陆丰腔] ciuk7 cih5 [客语拼音字汇] ci4 cug5 qiag5 qiug5 [陆丰腔] ciuk7
    ◎ 潮州话:ceng3 (tshùrng 旧时:tshǹg) ci3 (chhì)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賜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chieh/ciehtsʰĭe
    [hu]
    部首: 608
    笔画: 8
    五笔: HAMV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PHN
    四角: 212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形容词

    (1) 比喻威武勇猛 。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动词

    (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英文翻译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3 [东莞腔] fu3 [沙头角腔] fu3 [陆丰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梅县腔] fu3 [客英字典] fu3 [宝安腔] f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古上聲開口一等hox/xuu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