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识

bié shí [ bie shi]
繁体 別識
注音 ㄅ一ㄝˊ ㄕˊ

词语释义

1.辨别;识别。 2.卓识;高见。

词语解释

  1. 辨别;识别。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亭观、坊巷、表揭,悉可别识。”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帻》:“冠服古今异制,而苦无明著。既其制不能明了,则其所施用,或当或否,皆不可别识矣。”

  2. 卓识;高见。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书成大轴緑锦装,偏斜曲直筋骨藏。携之謁我巧趋蹌,我无别识心傍徨。”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宗刘》:“ 唐 后史家无专门别识,钞撮前人史籍,不能自擅名家。”

引证解释

⒈ 辨别;识别。

宋叶适《黄子耕墓志铭》:“亭观、坊巷、表揭,悉可别识。”
宋程大昌《演繁露·帻》:“冠服古今异制,而苦无明著。既其制不能明了,则其所施用,或当或否,皆不可别识矣。”

⒉ 卓识;高见。

宋梅尧臣《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书成大轴緑锦装,偏斜曲直筋骨藏。携之謁我巧趋蹌,我无别识心傍徨。”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唐后史家无专门别识,钞撮前人史籍,不能自擅名家。”

别识的网络释义

别识

  • 一个词语有识别,卓识,高见的意思。
  • 汉字详情

    bié,biè [bie]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KL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RSLN
    四角: 62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冎( guǎ),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

    (2) 同本义

    别,分解也。——《说文》

    桀之力,别觡伸钩。——《淮南子·主术训》

    (3) 又如:别割(分割);别产(分割家产;分家);别国(从一国分化而成的国家;现常指别的国家)

    (4) 分离;分开;分出

    岷山导 江,东别为 沱。——《书·禹贡》

    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汉书·张禹传》

    有别券者几何家?——《管子·问》。注:“别券,谓分契也。”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别疏(分离疏远);别宥(除去蒙蔽。指排除主观成见);别脚(破绽)

    (6) 区分;辨别

    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荀子·君道》

    我又欲与若别之。——《列子·杨朱》

    如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南朝梁· 范缜《神灭论》

    (7) 又如:鉴别(辨别);分门别类;别白(分别明白。明辨);别族(区别氏族)

    (8) 离别;告别

    余既不难夫难别兮。——屈原《离骚》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自君别我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10) 又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别”的时间长;“离”的时间短。)

    别君去兮何时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 又如:告别(离别;告辞);话别(别离前在一块儿谈话);别情(离别之情);别绪(离别时的情感)

    (12) 送别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唐·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3) 又如:别筵(送别的宴会);别敬(旧时送别时赠钱名目之一)

    (14) 用别针等把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上 。如:把玫瑰花别在衣服上;把表格别在一起

    (15) 扭、转过去

    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水浒传》

    (16) 又如:别转(扭过去;掉转);别折(折断;拗折)

    形容词

    (1) 另外的,不同的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徐霞客游记》

    (2) 又如:别驾(官名。指州刺吏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

    (3) 特殊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 又如:别致(新奇,特别,不同寻常);别材(特殊的才能);别真(格外纯真);别趣(趋向各异)

    (5) 其他 。如:别兵(官名。别兵曹,掌“胡骑”、“越骑等别种族的兵);别请(佛教用语。即在众多的比丘中,特请一位比丘来供养)

    副词

    (1) 另外(古代没有“另”字,现代“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示)

    宜别图之。——《资治通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资治通鉴》

    已别有旨。——《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是无难,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又当别论;别有心肠(别有心肝。别有肺肠。另有打算或企图);别置(另行安排);别婚(另娶)

    (3) 各;各自

    成树之后,树别下子一石。——贾思勰《齐民要术》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班固《白虎通》

    (4) 又如:别裁(分别裁定,决定取舍);别自(各自);别食(分别进食)

    (5) 表示劝阻或禁止 。如:别太悲伤;别自做主张

    (6) 表示揣测 。如:他今天不来上班,别是生病了

    (7) 另见 biè

    英文翻译

    separate, other; do not

    方言集汇

    ◎ 粤语:bit6
    ◎ 客家话:[宝安腔] pet8 [沙头角腔] piet8 [东莞腔] pet8 [陆丰腔] piat8 p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皮列薛B開入聲開口三等仙Bbiet/byet
    shí,zhì [shi,zh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RC
    四角: 36780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