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释

bīng shì [bing shi]
繁体 冰釋
注音 ㄅ一ㄥ ㄕ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冰释 bīngshì

(1) 像冰一样融化,比喻怀疑、嫌隙等完全消除

疑团冰释
disappearance of misunderstanding

引证解释

⒈ 原谓冰溶化消失。后用以喻指涣散或离散。

《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汉桓宽《盐铁论·刺权》:“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百姓冰释而懈怠。何者?己为之而彼取之。”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託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藩,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 比干所以横分也。”
颜师古注:“冰释,言销散也。”

⒉ 常以喻疑点、隔阂、误会等完全消除。

唐张说《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七岁属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经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览冰释。”
明李贽《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説我害人。则处己处彼,两得其当,纷纷之言,自然冰释。”
清李渔《怜香伴·强媒》:“老舅与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虽有嫌疑,自然冰释。”
郭沫若《创造十年》九:“原稿我寄还了寿昌,他的疑团也就冰释了。”

冰释的国语词典

像冰溶解消散,不留痕迹。比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失。

如:「他们之间的误会已冰释,握手言欢了。」

冰释的网络释义

冰释

  • 冰释,原指冰融化消失。后用以喻指涣散或离散。常以喻疑点、隔阂、误会等完全消除。见汉·桓宽《盐铁论·刺权》:“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百姓冰释而懈怠。何者?己为之而彼取之。”
  • 冰释造句

    一束鲜花使她们二人冰释前嫌了。
    事实得以澄清,他们冰释前嫌。
    在老师的调和下,两人终于冰释前嫌。
    我对不起朋友,我心里忐忑不安,怕他告诉我妈妈,后来我便是一阵自责,我很内疚,又很惭愧。经过一天的反思,我真后悔对他做出那种事,我终于决定对他说抱歉,我们俩冰释前嫌,我如释重负。
    经他这么一讲,我的疑难问题也就涣然冰释了。
    他的一席话使我们之间的误会和疑虑涣然冰释。
    河水涣然冰释,清澈见底宛如空气般的存在。
    博士罄悬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
    先前媒体总结的此案中的几大疑点,至此几乎已焕然冰释。
    常征因为保护见义勇为的青年而立功受奖,对李默的成见也涣然冰释。
    《老老恒言?燕居》说“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神迹重现,新的七怪,新的七神,将怎样拯救大陆?紫雪墨痕冰释天,霸气雄图一展颜!我以我血荐轩辕,海神降临克难敌。
    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若大家肯就此罢休,龙心非但愿意冰释前嫌,日後还会给贵派送上几份重礼。
    翅雪的黑色光晕就涣然冰释了。
    此举他惊愕不已,一切仇怨在此间涣然冰释。
    爱情需要理解,因为理解可使争吵冰释前嫌;爱情需要关爱,因为关爱可使关系继往开来;爱情需要呵护,因为呵护可使对方幸福。
    茂雄和春华在凤凰桥话旧,二人冰释前嫌。另一方面,洪老太和美琴也因为志忠的离家出走而言归于好。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
    马六甲,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同意冰释前嫌和衷共济巡逻、逮捕、起诉、监禁海盗。

    汉字详情

    bīng [bing]
    部首: 204
    笔画: 6
    五笔: U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ME
    四角: 321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动词

    (1) 结冰,冻结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形容词

    (1) 冷,凉 。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英文翻译

    ice; ice-cold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 客家话:[宝安腔] ben1 [客英字典] ben1 [台湾四县腔] ben1 [梅县腔] ben1 [陆丰腔] ben1 [客语拼音字汇] ben1 [海陆丰腔] ben1 [沙头角腔] bien1 [东莞腔] be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筆陵平聲開口三等ping/piongpĭəŋ
    shì [shi]
    部首: 701
    笔画: 12
    五笔: TOC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EQ
    四角: 2795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采( biàn),睪( )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2) 同本义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

    释获。——《仪礼·大射仪》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

    (4) 解释

    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国语·吴语》

    (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

    (6) 释放;赦免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舍弃;抛弃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

    君其释申生也。——《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

    (9) 放下;放开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

    (11) 消失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

    (12) 溶化;消融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老子》

    (13) 又如:如冰之将释(就像冰将消融那样)

    (14) 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

    (15) 发,射出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书·太甲上》

    (16) 解除;免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

    (17) 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18) 淘米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名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英文翻译

    interprete, elucidate; rel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