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冷脸。面部表情十分冷淡。
柳青 《狠透铁》三:“他的一片火热的心总是碰到 王以信 的冰脸。”
谓面色洁白细嫩。
宋 苏轼 《定风波·咏红梅》词:“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
引证解释
⒈ 冷脸。面部表情十分冷淡。
引柳青《狠透铁》三:“他的一片火热的心总是碰到王以信的冰脸。”
⒉ 谓面色洁白细嫩。
引宋苏轼《定风波·咏红梅》词:“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
冰脸的国语词典
形容人的脸色严肃、刻板或不友善。
如:「他下午一直摆著一张冰脸,可见他对早上的事情还很不高兴。」
冰脸的网络释义
冰脸
近义词
冰脸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动词
(1) 结冰,冻结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形容词
(1) 冷,凉 。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en1 [客英字典] ben1 [台湾四县腔] ben1 [梅县腔] ben1 [陆丰腔] ben1 [客语拼音字汇] ben1 [海陆丰腔] ben1 [沙头角腔] bien1 [东莞腔] be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冫 | 筆陵 | 幫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ping/piong | pĭə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佥(
)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2) 同本义
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吴均《小垂手》
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3) 又如:脸蛋(脸的两旁部分);脸巴子(面颊);脸上(面颊之上)
(4) 脸面,人头的前部,包括下巴、嘴、鼻、颊、眼,且通常包括前额
脸波春傍窈娘堤。——白居易《天津桥》
你看你的脸…尽是血,我都不认识你了。——曹禺《雷雨》
(5) 又如:脸脑(面孔);脸帕(洗脸巾);脸道(脸面,面容);脸庞(脸面形状轮廓);脸谱;脸相;脸模子;脸貌。又指情面;面子
婆惜也不曾睡着,听得 宋江骂时,扭过身回道:“你不羞这脸!”——《水浒全传》
(6) 又如:没脸见人;赏脸;丢尽了脸
(7) 指某些物体的前部
东西房全是敞脸的,是存车的所在。——老舍《骆驼祥子》
(8) 又如:鞋脸;城门脸;脸戏儿(鞋面子);脸壳子(方言。喻指虚伪的表面);门脸儿(城门附近的地方;商店的门面)
(9) 脸色;脸上的表情
谁知你转背儿著他人也,又另是一样脸。——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
(10) 又如: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哭丧着脸;涎着脸;绷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