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兵权,军权。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是时 絳侯 为太尉,主兵柄。”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中人始悟兵柄为 叔文 所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侍卫 冯锡范 ,先以计罢 陈永华 兵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滦州兵变记》:“命 张 宣抚 鄂 军,解其兵柄,代以协统 潘榘楹 。”
引证解释
⒈ 兵权,军权。
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是时絳侯为太尉,主兵柄。”
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
清魏源《圣武记》卷八:“侍卫冯锡范,先以计罢陈永华兵柄。”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滦州兵变记》:“命张宣抚鄂军,解其兵柄,代以协统潘榘楹。”
兵柄的国语词典
兵权。
兵柄的网络释义
兵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兵 | 甫明 | 幫 | 庚三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pĭɐŋ | pieng/py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丙声。本义:器物的把儿)
(2) 同本义
柄,柯也。(柯:斧柄。)——《说文》
覆之南柄。——《仪礼·少牢礼》
有柄。——《仪礼·大射礼》
柄(铁椎把)铁折叠环复。——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柄子(方言。器物的把儿);刀柄;勺柄;曲柄(曲轴的弯曲部分)
(4) 权力
而皇上无寸柄。——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权柄(所掌握的权力);柄用(被重用而掌握大权);柄令(权柄;命令)
(6) 植物的花、叶、果和枝茎相连的部分 。如:花柄;叶柄
(7) 比喻言行上被人抓住的缺点、漏洞 。如:笑柄;话柄
(8) 根本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礼记·礼运》
谦,德之柄也。——《易·系辞下》
治国家不失其柄。——《国语·齐语》
(9) 姓
量词
用于有柄之物 。如:一柄大刀;一柄锄头
动词
(1) 执掌;掌握。同“秉”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周礼·天官·大宰》
(2) 又如:柄事(执掌政事);柄朝(执掌朝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iang5 [沙头角腔] biang5 [东莞腔] biang5 [海陆丰腔] biang5 [客英字典] biang5 [陆丰腔] biang5 [客语拼音字汇] biang4 [台湾四县腔] biang5 [宝安腔] bia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柄 | 陂病 | 幫 | 庚三開 | 去聲 | 敬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piengh/pyanq | pĭɐ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