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丁

bīng dīng [ bing ding]
注音 ㄅ一ㄥ ㄉ一ㄥ

词语释义

兵丁 bīngdīng

(1) 士兵的旧称

制台杀名兵丁,本不算得大不了的事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rank-and-file soldier

词语解释

  1. 原指服兵役的壮丁。后因以称士兵。

    《北齐书·元孝友传》:“省人帅以出兵丁,立仓储以丰穀食。”《清史稿·食货志一》:“其各省驻防旗员兵丁,及外任文武各官子弟家属,令各将军、督抚造册咨送该旗。” 严复 《救亡决论》:“近某军紥 新河 ,海啸忽来,淹死兵丁数百。” 老舍 《骆驼祥子》二:“晚饭的号声把出营的兵丁唤回,有几个扛着枪的牵来几匹骆驼。”

引证解释

⒈ 原指服兵役的壮丁。后因以称士兵。

《北齐书·元孝友传》:“省人帅以出兵丁,立仓储以丰穀食。”
《清史稿·食货志一》:“其各省驻防旗员兵丁,及外任文武各官子弟家属,令各将军、督抚造册咨送该旗。”
严复《救亡决论》:“近某军紥新河,海啸忽来,淹死兵丁数百。”
老舍《骆驼祥子》二:“晚饭的号声把出营的兵丁唤回,有几个扛着枪的牵来几匹骆驼。”

兵丁的国语词典

士兵。

兵丁的网络释义

兵丁

  • 兵丁,指士兵的旧称。语出《北齐书·元孝友传》:“省人帅以出兵丁,立仓储以丰谷食。”
  • 兵丁造句

    万望义兄查察吓,免令绞乱我兵丁。
    于是兵丁砍断小船的绳子,由他飘去。
    所以派了几个孔有德的乌镇哈超军中的汉军旗兵丁过来,这些人早些年就投降了,比较信得过。
    周围的管事和兵丁也是笑得前仰后合,管事媚笑道公子威武,刚刚往这儿一站,这竖子就连他亲爹也不知道是谁了。
    王彬身边没有了保镖,已经七昼夜没有解甲,正在解甲入浴时,被王崇预设的兵丁缚牢,从狱中放出王礼,开门迎接靖难军。
    陕西巡抚衙门门口,刘鸿恩将营内剩于新军全数带了过来与马建蕃带来闹饷新军兵丁对峙着,虽刘鸿恩一方人数稍少,但都着枪过的。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范克平说,宋高宗鉴于内忧外患,听取臣下柬言,礼聘山西平阳府洪铜县太和观道长裴休宁到京城传授兵丁武艺。
    可问题是一来,言家担任先锋的是巡检司的兵丁,有十几个人身上有甲,手中拿着长兵,还有军用弓箭,冲锋时还讲个基本队型。
    一排排兵丁手执曹军大旗四处巡查,有兵丁贴上安民告示,有兵丁则四处张罗檑木滚石之类守城物件。
    让其带上他的名刺与手札去步军衙门,将堵门的兵丁撤回。
    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杀了、恐怕有蟵水脱逃的。
    三个时辰的时间很快就结束,在罗平的带领下十个生魂很快被安排在转轮城中特意为他们这些兵丁准备的住宿房间里面。
    没办法,正所谓天高皇帝远,谁叫手握一千兵丁兵权的马延,就是这片土地无可厚非的土霸呢?“吱呀——”。
    迎面两名清军头目率领一伙团练兵丁试图负隅顽抗,被大美女青锋剑一剑一个刺穿,剩下的丁勇魂飞胆丧,撒开鸭子没命窜逃。
    陛下容禀,末将已经细细查过,在末将包围贼巢的两个时辰前,曾有一队巡夜兵丁在那里逗留过。
    兵丁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紫袍。
    张碧荷和穆少卿两人蹿房越脊,走在高处,看下边处处灯火,街上果然空无一人,偶尔有一队队的兵丁走过,看来确实是宵禁了。
    而现在河西边塞各军镇将官吃兵丁空额已是常例,缺额逃丁一概不补或者以苦役囚徒充数;军士则偷惰成习,会哨巡徼虚多实少,虚应故事。
    严将军只讲究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却从没有叫兵丁为百姓干活,恐怕整个益州也找不出一个带兵的会像你这样做。

    汉字详情

    bīng [bing]
    部首: 201
    笔画: 7
    五笔: RG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C
    四角: 72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

    soldier, troop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明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pĭɐŋpieng/pyang
    dīng,zhēng [ding,zheng]
    部首: 105
    笔画: 2
    五笔: SG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N
    四角: 10200

    详细解释

    dīng

    名词

    (1) (象形。金文象俯视所见的钉头之形,小篆象侧视的钉形。本义:钉子)

    (2) 同本义。丁为“钉”的古字

    丁,钻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说文》

    (3) 又如:丁屐(底有钉齿的木鞋);丁子(蝌蚪。初生头大有尾,如丁字)

    (4) 小的立方体 (如肉、瓜果、蔬菜等割成的小方块)。如:黄瓜丁;炒鸡丁;羊肉丁

    (5) 天干的第四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其日丙丁。——《吕氏春秋·孟夏》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春秋》

    (6) 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不同于男孩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余丁传餐。——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7) 又如:丁粮(对男丁征收的粮食);丁力(一男之力。引申为劳力);丁女(能担任力役的成年女子;道家语指火神);丁奴(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奴仆) ;成丁;壮丁

    (8) 家庭人口 。如:添丁;丁税(按人丁所课的税);丁赋(按人丁所课的赋税)

    (9) 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 。如 :园丁;家丁;庖丁

    形容词

    (1) 壮盛;强壮

    齿落复生,身气丁强。——汉·王充《论衡·无形》

    (2) 又如:丁丁(壮健的样子);丁人(壮健的男子);丁夫(壮健的男子)

    (3) 序数第四 。如:丁等;丁级;丁方(四方);丁夜四更夜(凌晨1—3时)

    动词

    (1) 当;遭逢

    丁,当也。——《尔雅》。注:“相当值。”

    宁丁我躬?——《诗·大雅·云汉》

    丁时逢殃。——汉·刘向《九叹·惜贤》

    我喜我生,独丁斯时。——《后汉书·岑彭传》

    丁时逢殃,孰可夸何兮。——汉·刘向《九叹·惜贤》

    (2) 如:丁辰(适逢其时);丁仔(遇上,碰巧);丁夫忧(遇父丧);丁了母忧(遭了母丧)

    (3) 另见 zhèng

    zhē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male adult; robust, vigorous; 4th heavenly stem

    方言集汇

    ◎ 粤语:ding1 zaang1 zang1
    ◎ 客家话:[梅县腔] den1 [宝安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陆丰腔] den1 [海陆丰腔] den1 [客语拼音字汇] den1 din1 [沙头角腔] dien1 [台湾四县腔] den1
    ◎ 潮州话:dêng1 zêng1(teng ch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三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中莖耕開平聲開口二等ţæŋtreng/ta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