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

chōng ěr bù wén [chong er bu wen]
繁体 充耳不聞
注音 ㄔㄨㄥ ㄦˇ ㄅㄨˋ ㄨㄣ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充耳不闻 chōng’ěr-bùwén

(1)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拒不听取别人意见

turn a deaf ear to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成语辨析

充耳不闻和“不闻不问”都有“对事物冷淡、不关心”的意思。但充耳不闻指冷淡;不关心的行动;比较具体;“不闻不问”指冷淡、不关心的态度;比较概括。

成语用法

充耳不闻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

充耳不闻的国语词典

塞住耳朵,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充耳不闻的网络释义

充耳不闻

  • 充耳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chōng ěr bù wén,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语出 《诗经·邶风·旄丘》。
  • 充耳不闻的翻译

    日语: 耳(みみ)をふさいで聞こうとしない
    俄语: оставáться глухим

    充耳不闻造句

    我充耳不闻他们的编派。
    他只要一专心,屋外隆隆的车声,他都可以充耳不闻。
    你怎么能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充耳不闻呢?
    群众的呼声,我们岂能充耳不闻?
    一放假我就自由了,对妈妈的唠叨我充耳不闻,早上睡到自然醒,只是这样的日子不长啊!开学转眼即到。
    老师讲了半天,你却充耳不闻,一句也没听进去。
    但当他们真的宣扬它时,人们往往充耳不闻。
    弟弟充耳不闻的倨傲态度,令母亲伤透了心。
    但是现在看来他们似乎都在充耳不闻。
    对上述呼吁,雅典方面充耳不闻。
    老板对她的要求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不过,人们对他的警示似乎充耳不闻。
    但政府对他们的担忧充耳不闻。
    想当初我这个做姐姐的叫弟弟去干啥他就干啥,可如今即将上二年级的他对我说的话却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了。
    世上最可悲的就是有眼睛却视若无睹,有耳朵却充耳不闻。
    他对你的意见都充耳不闻,能算是尊重你吗?
    他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对老师的苦心劝告充耳不闻。
    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充耳不闻,要加以抵制。
    只要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充耳不闻的丈夫才能有美满的婚姻。

    汉字详情

    chōng [chong]
    部首: 225
    笔画: 6
    五笔: YC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IHU
    四角: 00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本义:长,高)

    (2) 同本义

    充,长也,高也。——《说文》

    宗人视牲告充。——《仪礼·特牲礼》

    (3) 满

    充,塞也。——《小尔雅》

    充,满也。——《广雅》

    冠盗充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言充其阳也。——《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颜色充盈。——《荀子·子道》

    (4) 又如:充多(众多);充车(满车;喻数量众多);充房(满屋);充堂(满堂)

    (5) 足;实;富厚 。如:充壮(健壮;充沛);充强(充实健壮)

    (6) 肥胖 。如:充肥(肥胖,壮实);充腴(肥胖;丰满);充泽(丰润)

    动词

    (1) 装满;塞满

    以充府库。——《周礼·大府》

    近之则钟音充。——《淮南子·说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司马光《训俭示康》

    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充虚(填满肚子);充肠(充肚。填饱肚子);充庭(古代的一种朝仪。每大朝会,陈皇帝车马仪仗于殿庭)

    (3) 假冒 。如:充行家;打肿脸充胖子;滥竽充数;充好汉

    (4) 扩充,扩大;尽量展开 。如:充广(扩充);充扩(扩充,开拓)

    (5) 凑数;补充 。如:充赋(凑数);充事(凑合使用)

    (6) 备;供应 。如:充庖(供给膳食);充寒(备寒);充给(供给)

    (7) 任职,充任;充当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聊斋志异·促织》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8) 又如:充吏(在衙门内供职);充任(担当某职务);充位(克位。徒居其位,无所建树)

    英文翻译

    fill, be full, supply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ung1 [东莞腔] cung1 [梅县腔] chung1 [台湾四县腔] cung1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宝安腔] cung1 [客英字典] chung1 [海陆丰腔] ch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昌終東三平聲開口三等tɕʰĭuŋchjung/tcung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