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 er ru mu ran]
注音 ㄦˇ ㄖㄨˊ ㄇㄨˋ ㄖㄢ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耳濡目染 ěrrú-mùrǎn

(1)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终日耳濡目染,不学自会三分
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what one frequently hears and see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成语辨析

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都有耳朵听见眼睛看见的意思。不同在于耳濡目染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不管。

成语用法

耳濡目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耳濡目及”、“耳濡目击”。

语本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宋朱熹《己丑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明宋濂《题汤处士墓铭后》:“此固天佑善人,理当报施者如是,抑亦家庭之间耳濡目染之所致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文於艺树牧畜诸端,耳濡目染,洞悉奥窔。”
鲁迅《书信集·致母亲》:“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没有小朋友之故,耳濡目染,知道的事就多起来。”
茅盾《子夜》十:“现在风气太坏,年青人耳濡目染--况且都那么大的儿子,也管不住他的脚。”
明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明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韜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耳濡目染的国语词典

听熟了,看惯了,因而深受影响。如:「在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然也变好了。」也作「目染耳濡」、「目擩耳染」、「日渐月染」、「日濡月染」、「耳染目濡」。

耳濡目染的网络释义

耳濡目染

  • 耳濡目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ěr rú mù rǎn,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

耳濡目染的翻译

英语: to be influenced
日语: 見よう聞きようで自然(しぜん)と覚(おぼ)える

耳濡目染造句

由于耳濡目染,哥哥参军后也变得艰苦朴素了。
入住其中,耳濡目染,无不是浓浓的文化馨香气息。
由于妈妈是个厨师,从小耳濡目染啲他也非常喜欢炸油条。
在老师您的耳濡目染下,我终于明白了何为学习之道,感谢您的尊尊教诲。
小明父母是美术工作者,他平时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绘画。
婷婷的父母是艺术家,婷婷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家里孩子耳濡目染着家长的所作所为,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绘画及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他是个铁匠的儿子,从小的耳濡目染,令他对打铁这门手艺十分熟悉。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生长在书香门第之家,对文学颇有兴趣,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会了写作。
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这样,儿童就可以从小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成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影响,为形成良好的性格打下基础。
文化的这部份内容是通过成长环境和家庭耳濡目染学到的。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耳濡目染对孩子很重要。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兄弟姐妹,以前是好几个孩子,大的要照顾弟弟妹妹,小的要听哥哥姐姐的,家里就有了一个群体。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的家庭教育大多来自耳濡目染的个人经历。
你父亲是个画家,你从小便耳濡目染,难怪有这么好的绘画基础。
同桌非常喜欢历史课,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也喜欢上了学习历史。
换句话说,对于新鲜观念,人们需要在耳濡目染后才会作出改变。

汉字详情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ru]
部首: 331
笔画: 17
五笔: IF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EMBB
四角: 31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水名

濡,濡水,出 涿郡故安,东入 涞。——《说文》

(2) 在河北省

(3) 尿

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史记》

(4) 通“儒”。儒士,学者

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少以濡术。——《尉卫卿衡方碑》

(5) 假借为“堧”。空地

自以城池道濡麦。——《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

英文翻译

immerse, moisten; wet, damp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nyun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1 ri2 [宝安腔] ji2 [台湾四县腔] si1 ji2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yi2 yi2 [客英字典] si1
◎ 潮州话:而污5(如) 思污1(须),ru5(zû) s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人朱平聲合口三等nʑĭunjyo/ru
[mu]
部首: 512
笔画: 5
五笔: HH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
四角: 60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miukmĭuk
rǎn [ran]
部首: 420
笔画: 9
五笔: IV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END
四角: 34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

(2) 同本义

染,以缯为色也。——《说文》

掌染草。——《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3) 又如:染博士(染色的工匠);染服(僧侣所穿的缁衣。因缁衣由黑色染成,故称);染户(操染色业的人家);染茜(染成大红色);染采(将织物染成彩色);染事(染色的事务);染网(用牲畜血等染网);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

(4) 传染,感染

此所以染者众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染疾(患病);染渍(感染,传染);染惹(感染,沾上);染恙(染病,传染);染薰(沾染香气);染上了流感

(6) 渲染 。如:染写(渲染描绘);染渲(用水墨或淡彩烘染画面);染画(绘画);染削(润色削减);染翰(以笔蘸墨);染毫(濡墨挥笔)

(7) 熏染;影响

舜染于 许由、 伯阳。——《吕氏春秋·当染》

渐染砥砺,几乎道真。——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8) 又如:染尚(濡染崇尚);染化(薰陶教化);染神乱志(思想受到迷惑扰乱);染风习俗(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染丝之变(比喻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染惑(外物的影响和迷惑);染上不良习惯;染习(习染)

(9) 污染,沾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颐《爱莲说》

(10) 又如:染染手儿(沾点光);染戕(血染戈矛);染洁(操行受到污染);染痘

(11) 落笔 。如:染毫(染翰。沾笔书写)

(12) 连累;牵连 。如:染逮(沾污连累);染涉(参与,涉足);染累(染逮。牵连,连累);染惹(沾染;牵扯)

名词

豆豉酱

于是具染而已。——《吕氏春秋》。高诱注:“染,豉酱也。”

英文翻译

dye; be contagious; infect

方言集汇

◎ 粤语:jim5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m5 [宝安腔] ngiam3 [东莞腔] ngiam3 [海陆丰腔] ngiam6 [客英字典] ngiam3 ngiam5 [陆丰腔] gniam6 [客语拼音字汇] ngiam4 [台湾四县腔] ngi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十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琰鹽A上聲開口三等鹽Anʑĭɛmnjemx/r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