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度外

zhì zhī dù wài [zhi zhi du wai]
注音 ㄓˋ ㄓ ㄉㄨˋ ㄨㄞ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置之度外 zhìzhī-dùwài

(1) 将一切事物弃置身外,不以为意

give no thought to;have no regard for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成语辨析

见“置若罔闻”(1307页)、“视死如归”(886页)。

成语用法

置之度外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置诸度外”。

语出《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 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於度外耳。’”
《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东南不宾,为日已久,先朝已来,置之度外。”
清李渔《怜香伴·香泳》:“就是功名也听其有无,寿也任其修短,一切置之度外。”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虑得很纯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

置之度外的国语词典

不以为意,不加理会。

置之度外的网络释义

置之度外

  • 置之度外是一个汉语成语,
  • 拼音是zhì zhī dù wài ,
  • 释义: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 出自 《后汉书·隗嚣传》。
  • 置之度外的翻译

    英语: to give no thought to, to have no regard for, to disregard
    德语: missachten, überhaupt nicht berücksichtigen
    法语: ne pas tenir compte de
    日语: 度外視(どがいし)する
    俄语: пренебрегáть <игнорировать>

    置之度外造句

    江姐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能够把烦恼置之度外而依旧保持笑容。
    他看透了世间红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我们不得不把特别物种或特殊情况置之度外。
    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切做到问心无愧,成败置之度外,才能临场指挥若定,操纵自如。
    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去救一个溺水儿童。
    我星期五一回家,就把做作业的事置之度外,飞快地跑下楼去玩耍,结果很晚才写完作业。
    这次玉树大地震时,我们没有对玉树的同胞们置之度外。因此,玉树同胞们很感动!
    他为革命事业早把生命置之度外了。
    对于自身的缺点,我们不能置之度外,要跟缺点做抗争。
    对于灾区人民我们应该感同身受,不能置之度外。
    父母每天在外工作非常的辛苦,我们不能把他们的付出置之度外。
    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
    在玉树地震时,解放军叔叔们都把自己都生命置之度外,用尽权利去救玉树同胞们,因此真让我们感动。
    爸爸说:“不要吃零食了”,我却总把爸爸的话“置之度外”,结果现在出现了许多的坏牙。昨天还为此医院。
    他从来不能把他的怨恨和感情上的症结置之度外。
    我们不能对灾民的感受置之度外。
    他们为了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生活中,我们要把自己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事事顾全大局。

    汉字详情

    zhì [zhi]
    部首: 520
    笔画: 13
    五笔: LFHF
    五行:
    仓颉: WLJBM
    四角: 60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2) 同本义

    置,赦也。——《说文》

    见十置一。——《汉书·尹赏传》。注:“放也。”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史记·淮阴侯列传》

    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史记·吴王濞列传》

    (3) 安放;搁;摆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逍遥游》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史记·项羽本纪》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王维《送綦母潜落第还乡》

    (4) 又如:置锥之地(安身立足之地);置室(安置妻室;取妻);置酒(陈设酒筵);置社(古时大夫、士庶共同设置的供奉社神之所);置立(设立);安置;置措(措置);置散(安置在闲散的职位);置棋不定(弈棋时不知如何下子);置锥之地(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赖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置手(插手)

    (5) 设置,建立,设立

    于是秦始征 晋河东;置官司马。——《左传·僖公十五年》

    置园邑三百家。——《汉书·霍光传》

    置以为像兮。——《楚辞·屈原·九章》

    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汉· 贾谊《汉安策》

    (6) 又如:置社(“周”时大夫与庶民所共设置的社稷神);置顿(设置供人停留和食宿的处所);置都(建都)

    (7) 豁免

    晋王归 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置租赋,抚孤穷。—— 明· 李贽《史纲评要·后梁纪》

    (8) 废弃;舍弃

    置大立少,乱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沛公则置车骑。——《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置之高阁(比喻弃置一旁,不睬不用);置后(古时大夫死后无子,为死者别置后嗣、暂为丧主之称)

    (10) 搁置;放下;放在一边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11) 又如:置阁(耽搁;迟延);置之不问(搁在一边,不予过问);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

    (12) 委托;交付 。如:置质(委质。谓臣下向君主呈献礼物,以示献身);置重(侧重;着重)

    (13) 购买;置办

    郑人有且置履者。——《韩非子》

    (14) 又如:置产(购置产业);置田;置房子

    (15) 通“植”( zhí)。树立

    凡试庐事置而摇之。——《周礼·考工记·庐人》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礼记·祭义》

    名词

    (1) 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

    五十里而一置。——《韩非子·难势》

    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 驿车;驿马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马催。——苏轼《荔枝叹》

    (3) 又如:置邮(用马车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

    英文翻译

    place, lay out; set a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宝安腔] zi5 [海陆丰腔] zih5 [客英字典] zhi5 [台湾四县腔] zih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沙头角腔] zi5 [梅县腔] tje5 [陆丰腔] zi5 [东莞腔] zi5
    ◎ 潮州话:d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吏去聲開口三等trih/tiohţĭə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部首: 314
    笔画: 9
    五笔: YDAC

    英文翻译

    degree, system; manner; to consider
    wài [wai]
    部首: 337
    笔画: 5
    五笔: Q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Y
    四角: 23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方言集汇

    ◎ 粤语:ngoi6 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會泰合去聲合口一等nguad/nguayŋuɑ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