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东风

mǎ ěr dōng fēng [ ma er dong feng]
繁体 馬耳東風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马耳东风 mǎ ěr dōng fēng

(1) 东风吹过马耳边,瞬间即逝。比喻把别人的话当耳边风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马耳东风。——·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like the east wind blowing the ear of a horse

(2) 又说“马耳东风”

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诗五首》

(3) 亦作“东风吹马耳”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成语用法

马耳东风偏正式;作宾语;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引证解释

⒈ 亦省作“马耳风”。

语出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之二:“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絶世,无人谁与为容。説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宋陆游《衰病》诗:“仕宦螘窠梦,功名马耳风。”
清钱谦益《送于锵秀才南归》诗:“我生有命可自断,世事岂异马耳风。”

马耳东风的国语词典

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

马耳东风的网络释义

马耳东风

  • 马耳东风,读音mǎ ěr dōng fēng,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出自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马耳东风造句

    老师与你说了多少变了,你还是马耳东风,不当回事。
    老师们的耳提面命,她竟当成马耳东风,一点也不在意。
    对于师长的谆谆教诲,我们千万不能当作是马耳东风,而必须要牢记在心。
    对於这些执迷不悔的人们,好言相劝往往变成马耳东风。
    他这人固执的很,把别人的好话当马耳东风。
    他总不学好,把父母告诫的话都当作马耳东风,置若罔闻。
    车辙马迹车在马前东风吹马耳东风马耳东风射马耳。
    马耳东风是比喻把别人的话当做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出自李白诗句“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对于这些执迷不悔的人们,好言相劝往往变成马耳东风。
    杏里把他的话当马耳东风,所以丝毫不在意。
    对於师长的谆谆教诲,我们千万不能当作是马耳东风,而必须要牢记在心。
    并且,过去多年来许多人就这些大是大非问题对其建言,结果都如“死马当作活马医”,马耳东风了无痕迹。
    小明一心只想玩,把妈妈叫他先去做功课的话当作马耳东风。
    林老师虽然佷认真讲课,学生却把他的话当作马耳东风,毫不在意。
    跟你谈的这件事,我是很认真的,你可别当作马耳东风才好。

    汉字详情

    [ma]
    部首: 320
    笔画: 3
    五笔: CNN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VSM
    四角: 7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动词

    (1) 〈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形容词

    大的。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英文翻译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方言集汇

    ◎ 粤语:maa5
    ◎ 潮州话:bhê2 maⁿ2

    宋本广韵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dōng [d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A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副词

    (1) 向东,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英文翻译

    east, eastern, east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1
    ◎ 潮州话:dang1(tang) dong1(tong)

    宋本广韵

    fēng [feng]
    部首: 410
    笔画: 4
    五笔: M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K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fán)。大凡,大概

    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wind; air; manners, atmosp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