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侏儒
(1) 身材异常矮小的人;矮子
(2) 形容个子矮小
(3) 借指未成年人
(4) 指梁上短柱
词语解释
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
《礼记·王制》:“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郑玄 注:“侏儒,短人也。”《国语·晋语四》:“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夫侏儒之手不足以倾 嵩华 ,焦侥之脛不足以测沧海。” 清 钱谦益 《竺璠禅师塔铭》:“师少于余六岁,短小类侏儒。” 王西彦 《乡下朋友》:“最为难的,就是两个瘦小如侏儒的挑夫,肩上压着使扁担微微呻吟的重担,却健步如飞。”
形容个子矮小。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 金 人见貌陋而侏儒,不知为守臣,乃令荷担, 孝忠 乘间奔 西陵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邱的笃》:“有诸生 邱 某者,形体侏儒,人称之为 邱的篤 。” 阿英 《明朝的笑话》二三:“ 奉化 应方伯 ,在京与试,成绩很优;因为貌颇侏儒,未能列选。”
借指未成年人。
扬雄 《太玄·童》“次七脩侏侏,比于朱儒” 晋 范望 注:“朱儒,未成人也。七虽长大而不学道,侏侏然若未成之人也。故以侏儒为諭焉。”
形容人因未成年而个子矮。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蔡 年少侏儒,公俟其来,于厅事特设高脚椅子。”《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汝乃黄口侏儒小儿,国人无眼,命汝为相,擅敢乱开大口!”
古代权贵好以侏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管子·小匡》:“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史记·滑稽列传》:“ 优旃 者, 秦 倡侏儒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俳优侏儒, 狄鞮 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
借指以迎合统治者而取宠的人。
清 汪懋麟 《送余中丞》诗之二:“自媿侏儒共比肩,何当青眼向人偏。” 刘国钧 《并游侠行》诗:“生世幸逢 唐 与 虞 ,安用齷齪同侏儒。”
《汉书·东方朔传》载, 东方朔 不满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对 汉武帝 说:“朱儒长三尺餘,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 朔 长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 朔 飢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 长安 米。”后以此典表示不满于不公正的待遇。
唐 罗隐 《寄侯博士》诗:“侏儒亦何有,饱食向 长安 。” 金 元好问 《解剑行》:“ 长安 侏儒饱欲死,万古不解天公心。”
指梁上短柱。
唐 韩愈 《进学解》:“欂櫨侏儒。”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卷三:“侏儒,短人也。而梁上短柱亦曰侏儒。”
即蜘蛛。
《方言》第十一:“鼅鼄……自 关 而东, 赵 魏 之郊,谓之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
引证解释
⒈ 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
引《礼记·王制》:“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郑玄注:“侏儒,短人也。”
《国语·晋语四》:“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夫侏儒之手不足以倾嵩华,焦侥之脛不足以测沧海。”
清钱谦益《竺璠禅师塔铭》:“师少于余六岁,短小类侏儒。”
王西彦《乡下朋友》:“最为难的,就是两个瘦小如侏儒的挑夫,肩上压着使扁担微微呻吟的重担,却健步如飞。”
⒉ 形容个子矮小。
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金人见貌陋而侏儒,不知为守臣,乃令荷担, 孝忠乘间奔西陵。”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邱的笃》:“有诸生邱某者,形体侏儒,人称之为邱的篤。”
阿英《明朝的笑话》二三:“奉化应方伯,在京与试,成绩很优;因为貌颇侏儒,未能列选。”
⒊ 借指未成年人。
引扬雄《太玄·童》“次七脩侏侏,比于朱儒” 晋范望注:“朱儒,未成人也。七虽长大而不学道,侏侏然若未成之人也。故以侏儒为諭焉。”
⒋ 形容人因未成年而个子矮。
引宋曾慥《高斋漫录》:“蔡年少侏儒,公俟其来,于厅事特设高脚椅子。”
《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汝乃黄口侏儒小儿,国人无眼,命汝为相,擅敢乱开大口!”
⒌ 古代权贵好以侏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引《管子·小匡》:“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
《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者, 秦倡侏儒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俳优侏儒, 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
⒍ 借指以迎合统治者而取宠的人。
引清汪懋麟《送余中丞》诗之二:“自媿侏儒共比肩,何当青眼向人偏。”
刘国钧《并游侠行》诗:“生世幸逢唐与虞,安用齷齪同侏儒。”
⒎ 后以此典表示不满于不公正的待遇。
引《汉书·东方朔传》载, 东方朔不满意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对汉武帝说:“朱儒长三尺餘,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飢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唐罗隐《寄侯博士》诗:“侏儒亦何有,饱食向长安。”
金元好问《解剑行》:“长安侏儒饱欲死,万古不解天公心。”
⒏ 指梁上短柱。
引唐韩愈《进学解》:“欂櫨侏儒。”
清李调元《卍斋琐录》卷三:“侏儒,短人也。而梁上短柱亦曰侏儒。”
⒐ 即蜘蛛。
引《方言》第十一:“鼅鼄……自关而东, 赵魏之郊,谓之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
侏儒的国语词典
身材过度矮小的人。参见「侏儒症」条。
侏儒的网络释义
侏儒 (指侏儒症患者)
侏儒 (汉语词语)
侏儒的翻译
近义词
侏儒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短小
侏,短也。——《广雅·释诂》
侏儒不可使援。——《国语·晋语》
(2) 又如:侏优(侏儒与优伶)
(3) 肥大 。如:侏大(肥大)
(4) 侏侏 ,无所知的样子
修侏侏,比于朱儒。——《太玄经·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u1 [台湾四县腔] zu1 [梅县腔] zh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海陆丰腔] zhu1 [宝安腔] z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朱 | 章俱 | 章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tɕĭu | cjyo/tj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形容词
(1) 通“懦”。懦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ji3 [海陆丰腔] ri2 [宝安腔] j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儒 | 人朱 | 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njyo/ru | nʑ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