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儒

zhū rú [ zhu ru]
注音 ㄓㄨ ㄖㄨˊ

词语释义

1.身材特别矮小的人。 2.古代权贵好以朱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朱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3.借指未成年的人。 4.蹲跪在梁上短柱上的小木人。

词语解释

  1. 身材特别矮小的人。

    《左传·襄公四年》:“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於 邾 。” 杜预 注:“ 臧紇 短小,故曰朱儒。”《淮南子·说山训》:“朱儒问天高於脩人,脩人曰:‘不知。’曰:‘子虽不知,犹近之於我。’故凡问事必於近者。”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盖闻古者至治之世,自瞽蒙、昏瞶、朱儒、蘧蒢、戚施之人,上所以使之,皆各尽其材。” 清 黄遵宪 《新加坡杂诗》之五:“人奴甘十等,只愿朱儒饱。”

  2. 古代权贵好以朱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朱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汉书·徐乐传》:“﹝陛下﹞淫从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金石丝竹之声不絶於耳,帷幄之私俳优朱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无宿忧。”

  3. 借指未成年的人。

    汉 扬雄 《太玄·童》:“次七脩侏侏,比于朱儒。” 范望 注:“朱儒,未成人也。七虽长大而不学道,侏侏然若未成人也,故以朱儒为諭焉。”

  4. 蹲跪在梁上短柱上的小木人。

    《淮南子·主术训》:“巧工之制木也……脩者以为櫩榱,短者以为朱儒枅櫨。无大小脩短,各得其所宜。” 高诱 注:“朱儒,梁上戴蹲跪人也。”

引证解释

⒈ 身材特别矮小的人。

《左传·襄公四年》:“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於邾。”
杜预注:“臧紇短小,故曰朱儒。”
《淮南子·说山训》:“朱儒问天高於脩人,脩人曰:‘不知。’曰:‘子虽不知,犹近之於我。’故凡问事必於近者。”
宋王安石《上执政书》:“盖闻古者至治之世,自瞽蒙、昏瞶、朱儒、蘧蒢、戚施之人,上所以使之,皆各尽其材。”
清黄遵宪《新加坡杂诗》之五:“人奴甘十等,只愿朱儒饱。”

⒉ 古代权贵好以朱儒为倡优取乐,故亦指朱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

《汉书·徐乐传》:“﹝陛下﹞淫从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金石丝竹之声不絶於耳,帷幄之私俳优朱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无宿忧。”

⒊ 借指未成年的人。

汉扬雄《太玄·童》:“次七脩侏侏,比于朱儒。”
范望注:“朱儒,未成人也。七虽长大而不学道,侏侏然若未成人也,故以朱儒为諭焉。”

⒋ 蹲跪在梁上短柱上的小木人。

《淮南子·主术训》:“巧工之制木也……脩者以为櫩榱,短者以为朱儒枅櫨。无大小脩短,各得其所宜。”
高诱注:“朱儒,梁上戴蹲跪人也。”

汉字详情

zhū [zhu]
部首: 103
笔画: 6
五笔: RII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JD
四角: 25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2) 同本义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3) 指朱色的物品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4) 姓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形容词

(1) 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名词

(1) “朱砂”的简称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2)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英文翻译

cinnabar, vermilion;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y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1 [东莞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客英字典] zhu1 [沙头角腔] zu1 [梅县腔] zhu1 [陆丰腔] zh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宝安腔] 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俱平聲合口三等tɕĭucjyo/tju
[ru]
部首: 221
笔画: 16
五笔: WF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MBB
四角: 21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形容词

(1) 通“懦”。懦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英文翻译

Confucian scholar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ji3 [海陆丰腔] ri2 [宝安腔] j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人朱平聲合口三等njyo/runʑ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