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注释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杜荀鹤简介

生平

  • 出生地: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逝世时间:约907年

百科介绍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线装本的记载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以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杜荀鹤

杜荀鹤的诗词

舟行即事

[唐代]

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重阳...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代]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好将...

山中寡妇

[唐代]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

[唐代]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

春宫怨

[唐代]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出山

[唐代]

病眼看春榜,文场公道开。朋人登第尽,白发出山来。处世曾无过,惟天合是媒。长安不觉远,期遂一名回。...

自叙

[唐代]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

望远

[唐代]

门前通大道,望远上高台。落日人行尽,穷边信不来。还闻战得胜,未见敕招回。却入机中坐,新愁织不开。...

蚕妇

[唐代]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题衡阳隐士山居

[唐代]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登城有作

[唐代]

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遍看原上累累冢, 曾是城中汲汲人。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

马上行

[唐代]

五里复五里,去时无住时。日将家渐远,犹恨马行迟。...

朝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