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游击
(1) 游动作战,从暗处打击敌人
词语解释
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汉书·匈奴传上》:“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鬭十餘日。游击亡所得。”《晋书·王彪之传》:“四军皆罢,则左军之名不宜独立,宜改游击以对驍骑。”《清史稿·太祖纪》:“师还,经 抚顺 , 明 游击 李永芳 来迎。”
武官名。
清 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乾隆 庚寅,游击 刘存仁 摹刻一木本,洒火药於上,烧为斑驳,絶似古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总兵》:“以武进士任 四川 城守营守备,迁 阜和 营游击。”《花月痕》第四七回:“ 荷生 赏了黄綾马褂, 颜 林 二将加了提督衔, 紫沧 加擢了游击。”
或东或西,流动袭击。
唐 沉亚之 《万胜冈新城记》:“是时 李时亮 为先锋将,使百骑游击左右。”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 聂士成 ﹞电请於诸帅,谓愿亲率精鋭千人直出敌后,往来游击,截饟道,焚积聚,多方扰之,令彼首尾兼顾,然后以大军蹙之, 倭 可克也。”
指以小股部队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我们已经在敌人后方,打了两个多月的游击,什么野草都吃遍了。”
武职官名。始于 汉 ,称游击将军。自 唐 至 清 ,仍沿用为武官的官阶。
《汉书·苏建传》:“后以卫尉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 朔方 。” 明 陆垹 《篑斋杂著·九边图论》:“建昌营去 燕河 、 太平 不远,添设游击为赘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国初官制》:“国初甫定 辽 瀋 ,官职悉沿 明 制。其总摄国政者,有五大臣、十大臣之分,其餘设总兵、副将、游击、备御之分,而皆阶以等级。”
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奉元帅将令,游击阵前,生擒 吕布 也。” 明 唐顺之 《公移》:“预发一枝劲兵,遣一小将夜伏游击,可成奇功。”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虽 滇 、 黔 、 甘 、 陇 之远,不过十日可达,十八省防守之旅,皆可为游击之师。”
引证解释
⒈ 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引《汉书·匈奴传上》:“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鬭十餘日。游击亡所得。”
《晋书·王彪之传》:“四军皆罢,则左军之名不宜独立,宜改游击以对驍骑。”
《清史稿·太祖纪》:“师还,经抚顺,明游击李永芳来迎。”
⒉ 武官名。 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乾隆庚寅,游击刘存仁摹刻一木本,洒火药於上,烧为斑驳,絶似古碑。”
清昭槤《啸亭杂录·宋总兵》:“以武进士任四川城守营守备,迁阜和营游击。”
《花月痕》第四七回:“荷生赏了黄綾马褂, 颜林二将加了提督衔, 紫沧加擢了游击。”
⒊ 或东或西,流动袭击。
引唐沉亚之《万胜冈新城记》:“是时李时亮为先锋将,使百骑游击左右。”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聂士成﹞电请於诸帅,谓愿亲率精鋭千人直出敌后,往来游击,截饟道,焚积聚,多方扰之,令彼首尾兼顾,然后以大军蹙之, 倭可克也。”
⒋ 指以小股部队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引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我们已经在敌人后方,打了两个多月的游击,什么野草都吃遍了。”
1. 武职官名。始于汉,称游击将军。自唐至清,仍沿用为武官的官阶。 《汉书·苏建传》:“后以卫尉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
明陆垹《篑斋杂著·九边图论》:“建昌营去燕河、太平不远,添设游击为赘员。”
清昭槤《啸亭杂录·国初官制》:“国初甫定辽瀋,官职悉沿明制。其总摄国政者,有五大臣、十大臣之分,其餘设总兵、副将、游击、备御之分,而皆阶以等级。”
⒌ 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引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奉元帅将令,游击阵前,生擒吕布也。”
明唐顺之《公移》:“预发一枝劲兵,遣一小将夜伏游击,可成奇功。”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议请试办铁路疏》:“虽滇、黔、甘、陇之远,不过十日可达,十八省防守之旅,皆可为游击之师。”
游击的国语词典
见机行动,出没无常的袭击。
如:「游击战」、「我军在敌后以游击的方式进行破坏。」
游击的网络释义
游击
游击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
(2) 同本义
游,旌旗之流也。——《说文》
为下国缀旒。——《诗·长发》
鞶厉游缨,昭其数也。——《左传·桓公十二年》
(3) 江河的一段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秦风》
(4)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5) 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
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文选·潘岳·射雉赋》
(6) 古水名 。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
(7) 姓
动词
(1)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
其父善游。——《吕氏春秋·察今》
子岂遽善游。
鱼游于沸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游鱼细石。——吴均《与朱元思书》
(2) 流动,不固定
皆若空游无所依。——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游衍(游游衍衍。游荡;游乐;干干停停,拖延时间);游花插趣(游荡作乐);游回磨转(团团转);游行(到处漫游)
动词
(1) 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
噬肯来遊。——《诗·唐风·有杕之杜》
遊毋倨。——《礼记·曲礼》。注:“行也。”
膳饮从于遊。——《礼记·王制》。注:“谓出入上观。”
厥壤可遊。——《封禅文》。注:“遨也。”
文王不敢盘于遊用。——《书·无逸》
同游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余游巴黎。——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游春白相(春游;踏青);游学呈子(报告本人外出,请求保留学籍的呈文);游仙(漫游仙界)
(3) 结交;交游
此真吾所愿从游。——《史记·郦生传》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息交以绝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游艺(外出游学,以文交友);游合(交游聚会);游从(相随同游;交往,特指与长辈交往);游集(从各处来聚集)
(5) 闲逛,悠闲无所事事 。如:游营撞尸(骂人话。指到处游逛的人);游花浪子(不务正业,一味吃喝嫖赌寻欢作乐的人);游头浪子(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游勇(失去统属的逃散的兵士)
(6) 行走;飞行;巡行 。如:游营(游行示众);游禽(飞鸟);游骑(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
(7) 游说;宣扬
孔子东游。——《列子·汤问》
(8) 又如:游夫(游说的人);游化(潜移默化;云游教化);游慝(凭借游说从事邪恶活动)
(9) 孝察,学习
游于三辅。——《后汉书·张衡传》
(10) 出访
劝东游。——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劝君东游。
形容词
虚浮不实 。如:游嘴(游花。油腔滑调,善于狡辩);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夸不实的言论);游财(浮财);游词(浮夸轻薄的言辞);游滑(油滑);游语(戏谑的、挑逗的言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宝安腔] ju2 (jiu2) [梅县腔] ju2 [陆丰腔] jiu3 [东莞腔] jiu2 [台湾四县腔] ju2 [客英字典] j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猷 | 以周 | 以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ju/jou | jĭə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毄(
)声。本义:敲击,敲打)(2) 同本义
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肯击缻。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使击柝如故。
援玉 枹兮击鸣鼓。——《楚辞·九歌·国殇》
(3) 又如: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率力于我何有哉?后因以比喻太平盛世);击节(打拍子);击鞠(击皮球)
(4) 攻击;攻打
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击排(攻击排斥);击排冒没(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击床(击杀于床上)
(6) 碰撞;接触
齐吴傍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7) 又如:击毂摩肩(车碰轮,人摩肩。比喻拥挤,热闹);击冲(撞击);撞击(运动体与别的物体猛然碰上)
(8) 杀;搏杀
入水击蛟。——《世说新语·自新》
数击杀响马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客奋椎左右击。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9) 如:击斩(斩杀);击鲜(宰杀活的牲畜禽鱼,充作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