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

yóu yù [ you yu]
繁体 猶豫
注音 一ㄡˊ ㄩ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犹豫 yóuyù

(1) 犹移。迟疑不决

hesitate

词语解释

  1. 亦作“ 犹移 ”。迟疑不决。

    《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感 交甫 之弃言兮,悵犹豫而狐疑。” 明 沉鲸 《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 邹韬奋 《艰苦奋斗》:“时势的危迫实在不能让我们犹豫了!”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 方六一 意尚犹移。经不得 方蛟 ‘毛遂自荐’,一力担承。 方六一 点头允可。”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 犹与 ”、“由与”、“尤与”、“ 犹夷 ”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 清 黄生 《义府·犹豫》。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犹移”。迟疑不决。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

《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悵犹豫而狐疑。”
明沉鲸《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
邹韬奋《艰苦奋斗》:“时势的危迫实在不能让我们犹豫了!”
洪深《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犹移。经不得方蛟 ‘毛遂自荐’,一力担承。 方六一点头允可。”

犹豫的国语词典

迟疑不决。《楚辞.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红楼梦.第五回》:「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从后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因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而无本字,故也作「由豫」、「游预」、「游豫」、「犹夷」、「犹与」。

犹豫的网络释义

犹豫 (汉语词语)

  • 犹豫,汉语词汇,
  • 拼音yóuyù。
  • 释义:指迟疑,不果断,缺少主见,对事难以做决定。唯唯诺诺,自己缺少对事情的看法,见解。常表现为喜欢询问他人建议,自己对事做不了主。见《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 犹豫造句

    遇事犹犹豫豫的,往往会错过机会。
    去不去参加夏令营小明还在犹豫。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他毫不犹豫的为我们做出了决定。
    烈士纵然面临死亡,他依然毫不犹豫。
    为抢救落水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湖水里。
    做事情如果一味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那一定不会成功。
    小红的铅笔丢了,我还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借给他。
    为抢救落水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水中。
    犹豫了一下,接着她就斩钉截铁地说,好!
    我毫不犹豫的说我上次这个会议的时候就没有去参加。
    他向来是一个盲目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毫不犹豫。
    在首饰柜台前,她犹豫不决,挑来选去不知买哪件好。
    他对去泰山旅游一事犹豫不决。
    他毫不犹豫地愿和我分担艰巨的任务。
    我会毫不犹豫地一直在这里等你,我爱你。
    只要我认为是最好的,我便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看见有人落水,战士毫不犹豫地跳水救人。
    小小明掉进了河里,毫不犹豫地呼喊小明求救。
    虽然是一片冰天雪地,但战士们仍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必须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预定地点。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汉字详情

    yóu [you]
    部首: 324
    笔画: 7
    五笔: QTDN
    五行:
    仓颉: KHIKU
    四角: 43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猶,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3) 犬子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动词

    (1) 如同。好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

    (3) 踌躇疑惧

    心犹嶑而狐疑。——《离骚》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

    (5) 通“猷”。谋画

    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

    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

    王犹充塞。——《荀子·议兵》

    副词

    (1) 还;仍然 。多用于书面语

    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

    (3) 太 。如:犹薄;犹厚

    英文翻译

    like, similar to, just like, as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宋本广韵

    [yu]
    部首: 711
    笔画: 15
    五笔: CBQE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NNAO
    四角: 17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

    (2) 同本义

    豫,象之大者。——《说文》

    豫焉若冬涉川。——《老子》。范应元注:“豫,象属。”

    (3) 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 。其地包括今河南省和湖北省北部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4) 今河南省的简称 。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

    (5) 姓

    形容词

    (1) 假借为“娱”。快乐

    豫,乐也。——《尔雅》

    豫,悦豫也。——《易·豫卦》释文。郑注:“豫,喜豫说乐之貌也。”

    心中和悦谓之豫。——《珠丛》

    何问之不豫也?——《庄子·应帝王》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注:“颜色不悦也。”

    说豫娩泽。——《荀子·礼论》。注:“豫,乐也。”

    致令皇帝受惊,圣躬不豫,实属罪大恶极。——《痛史》

    (2) 又如:豫附(心悦诚服而来归附)

    (3) 安乐;舒服

    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汉书·成帝纪》

    动词

    (1) 出游 ,特指皇上秋日出巡

    度秋豫以收成。——张衡《东京赋》

    (2) 游乐,嬉戏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新五代史》

    (3) 又如:豫怠(逸乐怠惰)

    (4) 参与

    豫,与“與”通。——《正韵》

    楚灵会申,亦来豫盟。——《后汉书·乐夷传》

    (5) 又如:豫政(参与政事)

    (6) 同“欲”

    真像个豫逃兵火的样子。——《洪秀全演义》

    副词

    (1) 预先,事先。通“预”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易·系辞下》

    (2) 又如:豫先(预先,早先);豫言(预先说尚未发生的事);豫防(事先防范);豫见(事情还未发生就预先知道);豫知(预先知晓)

    (3) 乐意

    将相和则士豫附。——班固《汉书》

    英文翻译

    relaxed, comfortable, at 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5 [宝安腔] ji3 [海陆丰腔] ri6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客英字典] ji5 [东莞腔] ji5 [梅县腔] j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洳去聲開口三等jĭojoh/j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