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诵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不出声地读书。
宋 苏轼 《次韵孔毅甫集句见赠》之四:“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亭林先生 ﹞马上无事,輒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徐迟 《财神和观音》:“他默诵起来了。现在这果真已是一篇煌煌的大论文。”
引证解释
⒈ 不出声地读书。
引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句见赠》之四:“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亭林先生﹞马上无事,輒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徐迟《财神和观音》:“他默诵起来了。现在这果真已是一篇煌煌的大论文。”
默诵的国语词典
口不出声,在心中背诵。
默诵的网络释义
默诵
反义词
默诵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犬,黑声。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
(2) 闭口不说话
恭默思道。——《书·说命》
默而识之。——《论语》
或默或语。——《易·系辞》
三年默以思道。——《国语·楚语》
我不欲战而能默。——《左传·昭公十五年》
默坐低双眉。——白居易《移家入新宅》
(3) 又如:默然不语(静默而不作声);默默无言(沉默不语)
(4) 幽静
默顺风以偃仰兮。——《楚辞·惜贤》。注:“寂也。”
(5) 通“墨”。不廉洁,贪污
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孔子家语·正论》
动词
(1) 默写 。如:默生字
(2) 冒,涌
宋江听罢愕然,默上心来,便道:“你既有这个活佛罗汉在彼,何不早说,与俺等同去参礼,求问前程。”——《水浒传》
副词
(1) 私下; 暗中
故能默契如此。——朱弁《曲洧旧闻》
(2) 又如:默化(于无形之中感化);默存(指形体不动而神游。后用为遇事默记之意);默识(领悟暗记在心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t8 [客英字典] met8 [海陆丰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台湾四县腔] met8 [东莞腔] met8 [梅县腔] met8 [宝安腔] me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墨 | 莫北 | 明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登 | 曾 | mok | mə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甬(
)声。本义:背诵、朗读)(2)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5)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7)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名词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