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讽谏

wèi zhǐ fěng jiàn [wei zhi feng jian]

词语释义

魏徵 唐初重臣。

汉字详情

wèi [wei]
部首: 903
笔画: 17
五笔: TVR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VHUI
四角: 26413

详细解释

名词

(1) 阙宫门的台观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 班固《典引》

(2)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3) 古国名

(4)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5)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 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6) 三国之一 。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朝代名

(8)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9)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10) 古郡名

魏郡,县十八。——《汉书》

(11) 今县名 。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12) 姓

形容词

高大。也作“巍” 。如:魏然(独立不动的样子);魏魏(高大的样子。同“巍巍”)

英文翻译

kingdom of Wei;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ui6 ngui3 [东莞腔] ngui3 [台湾四县腔] ngui5 ngui3 [梅县腔] ngui3 [客语拼音字汇] ngui4 [宝安腔] ngui3 [陆丰腔] ngui6 [客英字典] ng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貴微合去聲合口三等ŋĭwəingyoih/ngvoy
zhǐ,zhēng [zhi,zheng]
部首: 303
笔画: 15
五笔: TMGT
仓颉: HOUG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正字通》

(2) 又如:徵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节中的后两音)

(3) 另见 zhēng

英文翻译

summon, recruit; musical no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zing1
◎ 客家话:[东莞腔] zin1 [客英字典] zhin1 [海陆丰腔] zhin1 [梅县腔] zhin1 [台湾四县腔] tsiin1 [宝安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 潮州话:di2(tí) dêng(t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陵平聲開口三等ţĭəŋtring/tiong
fěng [fe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MQY
五行:
仓颉: IVHNK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2) 同本义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 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3)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4) 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李云传》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规劝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6) 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

英文翻译

recite, incant; satir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3

宋本广韵

jiàn [jian]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GL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VDWF
四角: 3579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2) 同本义

谏,证也。——《说文》

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

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

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

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谏阻纳质(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谏鼓(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又名“朝鼓”)

(4) 匡正;挽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5) 通“间”。离间

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唐· 皮日休《忧赋》

名词

(1) 谏官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晚出左掖》

(2) 又如:谏垣(谏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谏草(谏官的奏稿);谏院(谏官的衙署);谏议大夫(古官名。简称“谏议”。掌管谏诤及议论)

(3) 通“间”。间谍

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韩非子·八经》

(4) 姓

英文翻译

remonstrate, admonish

方言集汇

◎ 粤语:gaan3

宋本广韵